中午值班,值守走读学生午休,开始的时候学生陆陆续续进来找到自己的位置水下,可是等人全部到齐的时候就乱起来了。首先是两个临铺的孩子,一边脱衣服、一边玩,接着两人便开始打闹起来,起初我只是暗示他们保持安静,快点准备睡觉。后来,旁边的孩子看到他们闹,也从被窝里转出来“搞事”,我则像打地鼠一般,安抚完这个去管理那个,后来感觉这种方法不行,于是我暗中观察,找到“领头羊”制服一个头头其他人应该也会跟着安静下来吧。
于是我选定了一个重点对象,严肃地站在他的旁边,眼神不停地像探照灯一般扫视整个午休室,学生安静了片刻,可是好景不长,又有两个小朋友闹起来,接着是三个、四个、五个……一个午休室“烽烟四起”。我轻轻地说了一句:“现在午休室里有很多人在午休,你不睡可以但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有学生学我的动作做“嘘”的手势,互相暗示。
可是这种“暗示”的声音也被他们看做事很好玩的游戏,开始闹起来,我变换了战略,移步到其中一个小朋友的枕边,用眼睛一直看着他,没想到我不眨眼他也不眨眼,不过小孩子的精力到底是有限的,过了好一会儿,他开始时不时地微闭双眼,我知道他要睡了,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他便睡着了。
接着我用同样的方法哄睡了第二个闹腾的孩子,当我想用同样的方法让另一个孩子睡觉时,却并未如愿。他精力好的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在我眼皮底下敲墙版、丢枕头、掀被子,我开始与他“僵持”了几分钟,后来看他稍微收敛一些的时候,就放开了,没想到不受约束后他依然很“放肆”。这时我对他更严厉了,他依然毫不畏惧,我与他对视并在心里暗想“孩子啊,让你睡觉,一是为了长身体,更重要的是让你养成习惯啊,将来你是要独立生活的,不尽快养成习惯怎么能融入学校生活呢,我严厉对你是想帮你改变啊!” 可是我没有说出来。
最后面对另一个跟着这个小朋友一起吵闹的四年级学生时,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朋友闹是需要哄的,但是你是大哥哥,看到他们闹的时候你不能起哄,你要做他们的榜样,让他们向你学习”他一直点头,并且确实安静了下来,这出乎我的意料,看他刚刚那个闹腾劲儿,怎么就把我的话听进去了呢。后来起床后,他还帮助小同学叠被子,看到这一幕内心满满的感动,通过对他的教育我意识到:有些话还是要说的,在培智教育中只靠暗示是不行的,说出来他们不一定全部都懂,但也能理解一部分就能做到一部分。
在一次次平息“战火”与“战乱”中,在与学生的斗智斗勇中度过了两个小时。我在想,如果我只值班两个小时,轻柔地陪他们度过也是可以的,不过既然我的身份是老师,那么面对学生的时候,任何场所都有必要开展教育,正是有了这份“为人师”的责任和对学生能够变好的期待,才会有一次次温柔而又严厉地对待。
人和人的相处也是一样的,因为爱才会有怒,因为爱才会严,发怒和严厉中都暗含一种希望你变好的期待,当然温柔也是,那就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与相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