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解:不争之德

《道德经》解:不争之德

作者: 言雄南 | 来源:发表于2023-03-25 13:14 被阅读0次

    “士”,这个字在上古时代,并不专指文人。那时候的各级官吏,是被地方上所推选,为国家做事的人,文武兼通,有德有才,称之为“士”。“善为士者不武”,不是说他们不会武功,而是说他们行为良好,不擅自动用武力。这在现实和影视作品中,可以得到例证,真正大智大勇的人,往往文质彬彬,不逞强好胜,不轻动武力。当然一出手就能威震全场,成为绝对的高手。

    “善战者不怒”,善于征战的将领,不轻易动怒。他有真正的智慧,也有高度的修养。“善胜敌者不与”,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往往措施周全,不与敌人正面冲锋。自己没有疏漏,也不给敌人以机会。从容而为,以静制动。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姿态低下,态度客气不傲慢。历史上许多名将所秉持的理念是“身先士卒”。任何冒险犯难的事,自己先来,利益则分给士兵。这样就能借用众人之力,集思广益,获得胜利的保证,也是最高的领导能力。

    老子认为,上面所说的“不武”、“不怒”、“不与”、“为人下”,都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最高行为,是“不争之德”。不遵循“道”的原则,强人所难,咄咄逼人,只会适得其反。《孙子兵法》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君主和将帅若因“怒”而兴师,很可能会错误估计形势,以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这对战局是极为不利的。

    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是为人处世乃至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有真正理解“道”与“德”的含义,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加以灵活运用。“德”是老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由“道”演化而来。它具有超越万物的能力而不倚势凌人,“不争”是“德”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皆源于“道”。

    “是谓配天古之极”,言行举止以“道”为准则,才符合自然之道。“天之道”是生生不息的,懂得付出并不索取的道理,也就懂得了老子所讲的“德之用”。因此,这上古之时的传统文化,至高无上,做到了这些,就无人能敌,所以叫“古之极”,因为它高到了极点,不可以随意变动。

    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周王朝不能有效控制天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发,在这种情况下回避战争是不现实的。战争是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形式之一。老子所反对的,是那些无事生非,主动挑起的战争,是那些以杀人为乐,以掠夺为主的战争,这样的战争自然是“胜而不美”。

    本章阐述了老子的军事战争观,认为“武”、“怒”都是不当的表现。将帅应该是“不武”、“不怒”、“不与”的,当战争迫不得已、不可避免时,又应当“不争”,不可枉杀。这与老子前面“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在战争中以慈而战、以慈而守(六十七章)等主张是一致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解:不争之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hn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