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石慧说礼|中国礼】中国人的“名字”礼仪与传承

【石慧说礼|中国礼】中国人的“名字”礼仪与传承

作者: 石慧说礼 | 来源:发表于2018-07-08 23:04 被阅读27次

称臣不名:在中国古代,你叫人家的名,跟骂人一样,只能叫他的字。你看咱们这些电视剧里,叫谭嗣同为嗣同兄。这样嗣同兄非抽你不可。你这么叫,你挖人祖坟不是?《走向共和》里李鸿章那么大岁数,见了梁启超,也是“卓如啊”而不是“启超啊”。马超给蜀国皇帝上书,孟德杀我全家百余口。他杀了你一百多口,你还得叫他孟德,要不然证明你这个人没文化。公瑾如何如何,孔明如何如何,你不能说诸葛亮怎么着、周瑜怎么着,那不行。

——史学家袁鹏飞

一、取字,是中国传统成年礼的重要内容。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取字,是一种成年礼。

二、称“字”不称“名”是非常关键的“尊重”。

平辈或尊长称字出于礼仪。

古人在称呼他人方面很讲究的,直呼其名,只限于长辈,若同辈或者下属直呼其名,那是一种严重失礼甚至被视为侮辱性行文,所以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

其实这一点现在都还存在,我们的乳名(小名)一般只有长辈知道,上学之前无所谓,小名大名随便叫,但入学后,若发小当着同学们的面直呼你的小名,你恐怕就不高兴了。

三、取“字”得有格

古人的“字”除具有时代特征外,还带有阶层性。取“字”通常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平民百姓则有名无字,所以在古代,人的“字”反映出个人、家庭社会地位。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如萧何、韩信、樊哙等都是有名无字,因为他们以前不是刀笔小吏。便是贩夫走卒,是无取字资格的人。刘邦手下惟有留侯张良有字叫子房,这是因为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

四、取名的“字辈谱”

名,往往蕴含着长辈的殷殷期许。

《 宋史·选举志三》:“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

古人的名有两个:

(1)乳名(小名)

(2)训名(学名)

如后主刘禅的小名叫“阿斗”,东晋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 田园诗人鼻祖陶渊明小名“溪狗”, 杨贵妃的小名叫“玉娘”,北宋宰相王安石小名“獾郎”, 宋孝宗赵眘(shèn)的小名叫“小羊”,等等。

大名,也叫训名、学名、谱名、本名。是孩子长大后取代小名而用的正式的名字。

谱名即指族谱名。在旧时代,每个家族都要修谱,家族中生下一个孩子,便要取一个名字,写入族谱中。取谱名有一定的规矩,最重要的一条是按辈分用字。这就是所谓的“字辈”。一个谱名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姓、字辈、名。正规的排法也是以姓+字辈+名为顺序排的,如康(姓)贻(字辈)勇(名),其弟名康(姓)贻(字辈)刚(名)。也有个别的把字辈放在最后,如高(姓)凌(名)志(字辈),其弟名高(姓)宏(名)志(字辈)。

因此,属于同一个家族的同辈人。在谱名上有两个字(即姓和字)是相同的。如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毛泽潭,都属“泽”字辈。

一般每个家族都有一个字辈谱,这种字辈谱通常是一段诗文。如山东曲阜孔府的字辈谱排列为: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照宪庆繁祥

令德惟垂佑

钦绍念显扬

五、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怎么个联系法呢?《颜氏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为表里,故又称“表字”。如“张飞”这个名字,“飞”是名,字“翼德”是对“飞”的解释:飞翼之德。如宋江,字公明;诸葛亮,字孔明。

“关羽”,字“云长”,意为“羽者,云之长”。“刘备”,字“玄德”,意为“玄德具备”。唐代诗人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乐天,“居易而乐天”,名与字互补。

六、那么“字”是何人取的呢?

一般说来,是自己给自己取的。其实古人还是很民主的,成年了,有独立想法了,觉得长辈们取的名不太好,或者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就再取一个吧,就是“字”。

当然,也可以由长辈代取。

中国人取字习俗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走向衰退。其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对陈腐观念的冲击,人际交往中称名逐渐被人接受。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取字习俗便自然消亡,现在的人对“字”也就逐渐陌生了。

相关文章

  • 【石慧说礼|中国礼】中国人的“名字”礼仪与传承

    称臣不名:在中国古代,你叫人家的名,跟骂人一样,只能叫他的字。你看咱们这些电视剧里,叫谭嗣同为嗣同兄。这样嗣同兄非...

  • 礼貌似春风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以礼治国,以礼待人。礼数教养始自蒙童。 礼...

  • 仪雅美学院第一期高级礼仪培训导师班(2019/6/26)复盘

    课程主题:商务会面礼仪 导师:慧莲老师 我的三个收获: 1、问候礼仪:挥手礼、点头礼、合十礼、拱手礼、鞠躬礼、拥抱...

  • 《非暴力沟通》解析

    礼与慈悲 儒家讲礼,“礼之用,和为贵”,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 但凡事都不能过,这样的文化,造成中国人“人前不说,人...

  • 礼之漫谈

    中国人从古至今皆号称,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在中国古代做事、做人皆以“礼”字为先,合礼方为,悖礼...

  • 生活需要仪式感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最注重仪式的民族。中国有严谨庄重的礼仪,上至诞生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家礼、宴饮礼...

  • 中华文明之美——礼与家

    中华文明之美——礼与家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讲究礼。礼,礼仪,数千年前就有很多礼仪准则: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 “礼”的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对于礼,谁的历史也没有我们悠久,然而现在对于礼的传承却令人堪忧。 这次“十一”去...

  • 以‘礼’服人,彰显中华传统

    以‘礼’服人,彰显中华传统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中华礼仪文化,学礼,懂礼,做个...

  • 麻木冷漠所带来的负能量,其本质是灵魂的瘫痪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义之邦”,如今“礼”还在,“义”却没了。礼是礼仪的礼?是礼貌的礼?是礼节的礼?还是送礼的礼?礼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慧说礼|中国礼】中国人的“名字”礼仪与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pa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