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马伯庸如何写作(1)

作者: 杂果铺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9-26 22:39 被阅读0次

    我最近喜欢读历史书籍,知道了有个写历史小说的马伯庸。他现在是一位高产的作家,拿过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文学新人奖。

    入他的坑,是靠他的一本短篇小说《长安的荔枝》,这本小红书,应该也算马伯庸的出圈作品了。

    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句为背景进行想象构思一个故事,讲古代的交通,讲古代各个阶层小人物的生存之道,讲从广东岭南到长安几千里地,主人公是如何把新鲜的荔枝运送到皇帝和贵妃面前的…

    此书文笔流畅,细节丰富,整本书读下来酣畅淋漓的感觉。

    除了《长安的荔枝》外,马伯庸的代表作品,还有《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等,等有空了再去拜读…

    我之所以非常想研究马伯庸:

    第一,是因为在作家圈里,他算是一个极其高产的人。

    写的书基本上一年就能出版一本,且差不多每一本都是畅销的存在。

    第二,是因为他写出来的作品,影视改编率非常之高。

    几乎已经达到了“出一本就能卖出去一本影视版权”的程度…

    而这…对于想从事小说写作的年轻人来讲,是一件太值得羡慕的事情了~

    毕竟「影视版权」=「财富自由」嘛

    而刚好,马伯庸是一个在社交平台上还算活跃的人,爱发微博,也爱参加各种访谈类节目。

    我这次的所有研究资料呢,就均来源于他本人在各个节目中的实际陈述。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里即将提到的「创作方法」和「创作习惯」,都是从他自己嘴里和笔下分享出来的.

    先从马伯庸是「如何开始写作」的说起吧。

    这样也能给大家打足鸡血。

    马伯庸的创作生涯,源于大学时期。他是1980年出生的人,18岁上大学的时候也就20世纪末。

    那个时候网络和移动设备都不发达,也没有自媒体。

    而马伯庸刚好在新西兰呆着上大学,日常生活比较无聊,唯一的一点乐趣,就是每个星期出去上一次网。

    但是,那个时候上网的成本又太高了,一个小时要20多块钱…

    于是马伯庸就心生一计,拿了一张盘,把他在网上看的小说给烤下来。也就是说,在出去上网的这一个小时里,马伯庸并不是交着网费在那儿认认真真看小说,而是用这1个小时的时间全部来“拷”小说…

    以作为他未来一个礼拜的「精神食粮」

    等回到学校之后呢,就再去学校的机房,把自己的盘插进去看。

    只是有一次,这个「精神食粮」出问题了…

    盘里的文件损坏,打开之后后边都是乱码…这种情况,任何人遇上肯定都是特别沮丧的,毕竟往后一周的乐趣都没了嘛。马伯庸也一样,只不过他多做了一步,在他乱碰键盘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这:

    “哎~ 这电脑输入法联想出来的东西还有点意思啊…”

    于是,马伯庸就自己上手续写了一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那个年代写小说,大家都是往论坛上边发的,而当时的网络风气还算不错,就算你写的不好大家也会主打鼓励。

    用马伯庸的原话来讲:“写作之所以能开始,就是因为当初没顾忌、没包袱、网络氛围好、经常被鼓励。”

    不过那个时候,他并没有说要专注写「历史」这一领域,而是什么都尝试过,写鬼故事、写搞笑恶搞、写武侠、写奇幻… 写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锁定在「历史」上。

    如果再往前推溯的话,马伯庸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以下两个经历:

    第一,他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读金庸了,当时会模仿里边的文字描写,写到自己作文里。

    第二,他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比较丰富,光转学就转了十几次,从东北到三亚都呆过。

    这个丰富的人生经历带给他的,除了见识和视野之外,更多的是本就该属于作家的「包容」之心。

    即:对于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他都会试图去理解,这样慢慢地就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偏见了,思维也开始变得更多元化。这对于写作有好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马伯庸如何写作(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uq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