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烛之武退秦师》重读批注

《烛之武退秦师》重读批注

作者: 高神马 | 来源:发表于2018-11-23 15:44 被阅读0次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正因为两支军队驻扎在不同的地方,为烛之武游说秦伯提供了机会。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缒而出。为何不是从城门而出?我们可以假设几个方面;第一,郑国真已经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了,兵临城下,没办法再开城门了;第二,战争时期,在敌方布下斥候,是正常做法。可以想见,在郑国都城四周,肯定布满了秦晋两国的探子。这种情况下,要开城门而出,肯定是要被晋国所知的,因此才要“缒而出”;第三,“缒而出”是要冒多大的风险?烛之武多大年纪了?具体不知,但是肯定也不小了,春秋时期人寿命就短,年迈的烛之武,还要冒着风险,从城门上缒而出,三个字侧面体现了烛之武为国牺牲的高风亮节。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面对秦伯,第一句话没勾起他的兴趣,可能就要面临游说的失败,因此,前两句话就必须取得秦伯的信任和兴趣。所以才会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秦伯一听,这话听着不对啊,肯定下面还有话啊,哪怕这个时候烛之武不说了,秦伯也要催着烛之武往下说,有兴趣听,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秦伯在这里看起来像是个莽夫。一被游说,耳根就软。但是他是秦穆公啊,春秋五霸之一。有这么萌蠢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肯定,第一,秦穆公是有雄才大略的人,因此他的退兵是有理由的,而且更显出了他的果决、雷厉风行的手段。第二,秦穆公出兵,是因为秦晋是联盟,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特别考虑亡郑对未来的影响,但是他也肯定能够感觉到,这次出兵对秦国来说并不合适。第三,秦穆公是一点就透的聪明人,烛之武一点破彼此利益,他就非常“说”,这个开心,不是因为得到了郑国这么一个附属国,而是平衡了秦晋之间的实力,对秦国来说,一个东道主,好处并不多,他的心腹之患,在于晋国,因此能平衡秦晋之间的实力,才是他真正的意图所在,而烛之武正是抓住了这个痛点,给了秦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秦国国君看来 ,利益比信义重要多了。这也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在朝廷上怼秦昭王的:“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另外,孔子感慨的“礼崩乐坏”,在这里也能有一定程度的展示。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文公的才华和能力,在历史上是公认的。这里更体现了他的隐忍不发。晋文公类似于日本的德川家康,绝对的理智和冷静。他能迅速判断出利弊。春秋五霸,诚然不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烛之武退秦师》重读批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vj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