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一部悬疑小说,是以加贺恭一郎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的第四部,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
本书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日本人气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以及昔日的同窗好友野野口修,主人公加贺恭一郎作为此次案件的负责警官参与了案件的调查,很快加贺恭一郎根据现场的烟头以及野野口修的口供确定了原来野野口修正是杀害日高邦彦的真凶。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促使读者产生代入感,加贺恭一郎视角和野野口修视角的双线结构的运用精巧而大气,随着阅读的进程,读者必须不断回溯前文,一次次修正自己的立场和猜测。东野圭吾淡化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把重点放在“犯罪动机”上,“犯罪动机”成为唯一的悬念,作品中加贺通过不断问询凶手,犯罪动机也不断发生改变,从开始的“影子作家”到与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后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彦,恨意层层深化,逐渐将真相拨开,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出来,让人不寒而栗。
这是一位好友推荐的书,在作品中作者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开篇,描述了日高邦彦杀猫的场景,巧妙地向读者刻画了日高邦彦冷酷残暴的形象。我们在无意识中会对故事的结局做出一个想象,然而这部作品却总是在超出想象之外。
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按作者的步步设定那样走进了作者设计的圈套,想象着各种野野口修的犯罪动机,原以为野野口修是那个被日高邦彦胁迫不得不成为影子作家,最后忍无可忍杀死了日高邦彦的人,却不想我们只是进了我们想象的牢笼以及作者的陷阱中,我们自然而然的把日高邦彦认为是冷酷无情,利益为主的人,明明是被害人却换来骂名。随着加贺恭一郎对案情的剖析以及真相的浮出水面,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个自始自终待人温和的人竟是我们一直认为冷酷暴戾的日高。不得不说,野野口修的手记很巧妙,而作家的思想更是绝。
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当属加贺恭一郎探寻校园暴力真相的那一部分,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懂你越多,比任何人都了解你,知晓你的过去和现在,比你成功,于是你嫉妒,你恨他的善良,恨他的优秀,感慨自己还未成功便失去了健康,而日高邦彦于野野口修就是这样的人。
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最根源原因——“我看他不爽”,源于这种恨意以及嫉妒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邦彦并在其死后不惜让他身败名裂。这是这种恶意,最后演变成犯罪。而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校园暴力,也不过只是源于“我就是看他不爽”而已。
谁又没有过这样的恶意呢?
第一篇简书上写的读后感——许久没有动笔写文章了,总感觉写的不如之前,所以也借用了些百度百科上的简介,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恶意》这本书,另一方面是想促使自己去思考这本书于我的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扩宽自己的知识层面,可能写的内容缺少逻辑性以及深度,希望以后能够越来越好!
如果你想看一些我写的技术文章的话,欢迎访问我的个人技术博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