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典

作者: 暮潇潇 | 来源:发表于2020-02-16 17:05 被阅读0次

    鸟儿振翅高空,没有烦恼的羁绊;鱼儿遨游海底,没有忧伤的围袭。生而为人,烦恼如杂草漫生缠绕。烦恼似乎一直伴随着我们,少年时,我们为学习烦恼;青年时,我们为理想、爱情烦恼;成年时,我们为一地鸡毛的家庭、职场生活烦恼。我们开始羡慕小时候的无忧无虑,可再也回不去了。

    生活的激流裹挟着我们,我们被冲击得跌跌撞撞昏头昏脑,于是我们呼唤清风明月,我们向往踏足万里山河,我们希望南北迁移,如那候鸟寻找阳光明媚温暖如煦的处所。

    我们怅叹岁月匆匆,转瞬青丝染霜,我们唏嘘滚滚东流水,浪淘尽多少英雄豪杰。怎样让我们浮躁的情绪平静下来,怎样让我们忧伤的心晴朗起来,怎样让我们找出琐碎生活的乐趣,怎样让我们重新斗志昂扬……

    我们从小就知道书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可以改变我们的一切,我们寻找一本可以给我们全方面指导的书。在书海跋涉中直到遇到它---《了凡四训》,我的心平静下来,我急促的呼吸和缓下来……

    读了“了凡四训”才明白,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所谓“因为贤达之人能安命也。”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说它是一部“宝典”也不为过,能获此书之人是有福之人。任何人只要认真细读,就可以化疾病于无形,清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人如圣的境界。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确实怕疾病,怕贫困,怕烦恼,可这些烦恼一不小心就会尾随着我们。我们悲伤、哀怨,怨天怨地。倘上天能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避开这些烦恼,我们此生也是有大福之人了。

    小时候曾看到张良为一老人家拾鞋得奇书的故事,心里可谓是羡煞。秦末汉初,群雄并起,揭竿起义欲灭秦救天下。张良有幸得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的黄石公传授“天书”,辅佐刘邦而夺天下。黄石公学富五车却苦于不遇明君,壮志难酬。他将自己所有的见识全部注于书中,欲寻觅一杰出人才得传自己智慧。

    张良谋划刺杀秦始皇不成,逃亡至下邳。一日,于下邳桥上偶遇黄石公,为其拾履,黄石公通过反复试探他,最终觉得他是可塑之才,遂授以自己的心血之作《素书》。此书集儒学,法学,用兵,交际等众多思想于一体,治国安邦,为人处事等等,各种智慧都在此书中有所体现,民间素有天书之说。张良日夜研读,终得其法,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最终辅佐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

    少时非常喜欢看英雄传记之类的书,很想此生也能如那些英雄一样有番作为。那时看到张良得奇书的故事,心中深羡之余,也多么希望自己得遇一本奇书,让自己也能文蹈武略知尽天下事。本是天生愚钝之人,偏生宏大之志,终是碌碌无为,泯然众人矣。慨叹之余,自卑挫败之感弥胜。经历了世事艰辛,遂觉做一平凡人,能无病无灾无忧无虑一生,也算是有福之人。君不见,世间多少人,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够过好一生。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所作的家训,融会了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儒之入世,佛之慈悲,道之空灵,结合起来,成为最为完美的中国智慧,被誉为400年来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传家之宝”。

    袁黄,初名表,后改名黄,字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位俱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古来制定家训或家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了凡四训》中立身、处事、为学、修德、立业的经验总结,越来越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

    曾国藩将《了凡四训》作为教育子侄、人生智慧的首选之书。晚清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书一训,一书即《曾国藩家书》,一训即是《了凡四训》。曾国藩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中年时取名为涤生,即出自《了凡四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洗涤旧迹,获得新生之意。

    几百年来,《了凡四训》不仅流传于中国各地,为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也对日本政经界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

    日本著名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先生,对本书推崇备至。他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首相将此书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凡有志执政者,应详加研究。安冈正笃先生盛赞此书为“人生所能动的伟大学问”,这篇中国家训不仅对当时明治时期的日本青少年产生了巨大影响,迄今为止仍然深深教化着日本政经界的高层人士。所以,《了凡四训》对一百年的日本社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值得各界有为有识的精英再三研读。

    印光大师曰:“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美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

    《了凡四训》开篇先讲“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第二篇是讲“改过之法”,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无过失之人,不知改过自新,不知悔过行善。第三篇是讲“积善之方”。第四篇是以“谦德之效”说明“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教育大家以谦虚为怀,才能使立命受到效果,而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

    如果你觉得读了《了凡四训》,自己依旧辛苦,命运似乎未得以改变,这是因为你读的遍数不够,不能深刻的理解文中之意。

    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怎样读书有着精辟深刻的见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清朝学者吕留良曰:“读书无他奇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仅口耳成诵之谓,必且沉潜体味,反复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虽至于梦呓颠倒中,朗朗在念,不复可忘,方谓之熟。盖涵咏熟久,人书相合,习与性成,自能为我所用。”确实如此,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云:“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 此时正是《易经》所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换句话说,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了。

    总之,对《了凡四训》这本“宝典”,我们必须潜入心的一遍遍诵读,才能真正有所获,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愿余生与“宝典”相伴相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宝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xm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