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文科生和理科生有着很大的思维差异,现在慢慢能够看清楚差异的具体点了。
文科生,是感性的,很多时候靠感觉做事。
理科生,是理性的,大多时候靠数据做事。
文科生,更多定性分析。
理科生,更多定量分析。
仅仅这个差距,就感觉已经对一个人做事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了。so,应该能看出来我是一个文科生了。
在租房选择时,发生这样一段对话:
“要是只有一楼的房子,我就不租了。”
“一楼的房子怎们了?”
“一楼感觉风一刮很不干净。”
“一楼和二楼只差两米多。”
“一楼感觉人来来回回过,不方便。”
“这个小区就一栋楼,没几个人。”
“一楼感觉比较吵。”
“一楼和二楼就差两米多。“
”呃。。。。。“
是的,文科生很多想法就是感觉,没有依据,靠想象。理科生总是靠数据,靠理性。
文科生也时常被自己想象的这些麻烦所困扰,因为想象中的麻烦总是很难解决。而文科生又不擅长通过数据和理性分析去证伪。
其实一直很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学文,我最擅长的物理和历史,最终为什么选了文?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理由也是幼稚的很。别人大多是不擅长理科,擅长文科,所以学文。我是挺擅长理科的,最后因为一些幼稚、滑稽的理由,选了文科。现在想想,总是后悔。
总是靠感觉做事,不准确,也很容易在同一块石头上反复摔倒,因为人的感觉是很难改变。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最近通过看书,总结了一些方法,坚持下去,应该会有用:
1.做选择时做优劣对比,打分。以前,面对选择,总是纠结、犹豫,不知道该怎么选,最后靠感觉随便选一个,对错由天。现在,我想我应该学习理科生的思维,量化分析。先把每种选择的优劣分别写出来,再根据这些优劣对自己的重要程度分别打分,最后算出总分,就是自己应该选择的。如果总分出来,你实在不想按照这个结果选,那一定是你在衡量每个因素对自己的重要程度时出现了偏差,你可以去调整分数,然后在自我认知里明确自己更在乎什么。这样可以让每一个选择更有依据,也可以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如果选错了下次可以知道具体应该在什么地方改。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总是凭感觉,人生过的模模糊糊、跌跌撞撞。
2.建立人生错题本。做错了一件事,或者说是做了一件事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回家写下来,分析原因,寻找可替代的行为方式,下次同类事件,用新的方法解决,然后不断迭代新方法。
3.建立人生错话本。我以前以为情商是天生的,我就是情商低。但是最近看书发现,情商其实是可以刻意练习的。说错了什么话,让别人觉得不舒服,或者别人说了什么让我觉得不舒服,记下语言环境,想想怎样说会更好,下次用。
文科生的惆怅,理科生不懂。但是理科生的方法,可以帮文科生不再惆怅。
想到了、学到了,接下来最关键是要去做,要去刻意练习,直到这件事成为习惯伴随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