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比城里人更喜欢吸烟。特别是农村的很多老年人,是不大相信“吸烟有害健康”的。很多老年人吸了一辈子的烟,对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让他们把烟戒了,很难。在不少老人心里,吸烟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还是传递情感,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在老年人中间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饭后吸只支烟,赛过活神仙。当评价一个人真诚与否时,常常会说:别搭理那人,和别人连颗烟的来往都没有!意思是说这个人可能和人碰面的时候,没有向人敬烟的习惯。因为老年人碰面的时候,都是不打招呼先摸装烟的口袋,比比看谁掏烟掏得快。你让给我,我推给你,一颗烟把人变成了亲兄弟!仿佛谁能把烟先派出去,谁就对人最实诚。
以前穷的时候,农村的老年人都吸旱烟。裤腰上别个烟杆子,烟窝有铜的,锡的,烟嘴有玉的,也有竹管的,代表的身份不同,功能都是一样的。烟包是用油麻布缝制的,磨得油光发亮,烟袋和烟杆用麻线拴着,不吸的时候就缠好插到裤腰上。在山边地头上种几颗烟叶,收获了挂在房梁上慢慢风干,搓碎了放在烟筐里慢慢享用。刮风下雨无法外出的时候,也有用软纸卷的,拧成喇叭形,对着火引着,咝咝的抽得过瘾。古语说,“闲茶闷酒熬糟烟”,其实也是这样:烟如人生,一吸一吐!吸进来的是苦闷,吐出去的是愁怅,一辈一辈的老年人都是这样在烟雾缭绕的生活中慢慢熬过的!后来有了机器卷的烟,老人们习惯上称洋烟。一盒20根,外面用花花绿绿的硬纸包着。贱的一包九分钱,贵的一盒五六毛。像普滕,向阳,飞鸽,红波,大前门等等,都是当时大人小孩耳熟能详的烟牌子。大人们丢的烟盒,小孩子都喜欢拾起来,拆开贴到屋墙上,五颜六色的,很好看。倘若贴了高档或稀奇的烟盒纸,还能吸引了小伙伴一次一次地去观看,让一家人都觉得都很风光。
我家胡同的南头,住着一户姓刘的人家。媳妇三十多岁,惨白的麻子脸,气管炎,整天齁齁的喘粗气。但是烟不离手,常常一边吸,一边大声地咳嗽,烟雾都是一股一股地从鼻孔里喷出来,孩子们看了,都笑得前仰后合。她是刘英的后娘,喜欢打孩子,除了吸烟时不骂人,其余时候都是满嘴脏话。刘英很怕她,腿上总被拧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为了讨好她,刘英就喊着我们去路边捡烟头。那时的烟没有过滤嘴,人们吸到烫手的时候才舍得丢到地上,用脚塌踏灭。我们沿着马路的右边去,走二三里地,再沿着路的左边回,能捡到一竹筒,剥了烟纸,有多半筒烟丝子,够她吸两天的。把烟丝交给她的时候,觉得她也很慈善,“孩子长,孩子短”地能把我们夸奖半天。等到快要吸完,又要快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再去捡,哄她高兴。刘英说,她娘吸烟从不挑剔。冬天的时候,晒干的芋头叶,辣椒叶,搓碎了一样吸得有滋味。
土地庙前的李老汉也是个烟鬼。他祖祖辈辈磨豆腐,每天早起晚睡,日子过得艰难困苦。李老汉有很大的烟瘾,无论做豆腐还是卖豆腐都是烟不离嘴,但吸烟从不耽误干活。隔壁的老王经常送给他油亮发光的正宗关东烟,把李老汉激动得不知怎么好。那烟有劲,吸着过瘾。在喷云吐雾时,老李许诺:“老王兄弟,全村人就你看得起我,我家里的东西,你相中什么,随便拿!”有一天,大雾弥漫,老汉的豆腐卖得快,高高兴兴回了家。他轻轻推开屋门一看,着实大吃一惊。原来隔壁的老王不知何时进了家,蹭了他的热被窝,正和自己的媳妇在床上忙活着!李老汉一时没想起来怎么办,他悄悄地退出门,坐在门口的槛石上吸起了烟。两袋烟吸下去,心里平静了不少:“老王哥也不是外人,经常送给我好烟叶,邻家百世的,这件事声张出去对谁都不好看。再说媳妇也就像个和面盆,闲着也是闲着。借人家用用,越使越滑溜,又不损耗什么!”想到这儿,李老汉气消了很多,打着烟嗝专等老王出来。也许是雾天的原因,老王确实没把握好时辰。等他出门,一眼看到坐在门口的李老汉,着实吓了一大跳:“大哥,你……?”“我今回得早。你走吧,以后别来了。”“行,大哥。”老王一边走,一边还不忘掏出腰里的烟袋:“大哥,你还吸吸吗?”李老汉没说话,举举自己的烟袋算是作了回应,老王立马消失在了浓雾中……哎!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烟火气味,让人踏实和心安;在失意痛苦愤怒时,或许也真能疗愈心灵的创伤!
可能受了一辈辈大人的影响,农村的孩子现在也吸起了烟!有些孩子,十多岁就成了烟民。掏烟,点火,吸纳,喷吐,一招一式,熟练老道。问起吸烟的原因,没有人说得出来。这些孩子,从小留守在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母的呵护和监管,内心的苦痛,是大人难以体会的!排遣和抚慰心中的苦闷,渴望快点长成大人,这或许才是孩子们抽烟的真实原因吧!
毕竟,吸烟不是好习惯。惟愿能有良策,使这样的习惯不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作者简介:
焦克志,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微山县两城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工作勤恳、任劳任怨,笃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