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
“思维模式×热情×能力”这个公式是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我们这节课主要来讲“思维方式”。
1.事实和效果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镜与灯”,面对世界,这两者也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镜”是在寻找显而易见的、真切的图景式认知;“灯”是在过程当中持续迭代,在每一个困难节点上与一个挑战相遇,从而找到阶段性的真相,最终成就一个方案。
在哲学里:
第一种“思维方式”关注的是事实——事实是什么。对于消防员来说,如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但是不知道对方到底在哪儿,那可能就算了,电话就挂了——消防员也没办法,也没有什么责任,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能是束手无策。
第二种“思维方式”叫“效果”。
在招聘中:
我跟很多朋友都建议过,在一个公司招员工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求职者的思维方式是偏重于事实的,还是效果的。
偏重于事实的人:喜欢较真儿,论对错,划责任;偏重于效果的人:关注这事儿怎么才能够干成,“对和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事儿干了。
在婚姻中:
婚姻咨询中,对“思维方式”的考量也很有用:
偏事实的思维方式:习惯“对啊”“错呀”这样以评论家的身份来看两人之间的关系;偏效果的思维方式:很清楚我们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装修房子的目的,偏效果的人很清楚这个目的是什么,而偏事实的人会对窗帘该用暖色的还是冷色争来争去,甚至从这个争论里引发对另一个人的评论“你这个什么样的人”。偏事实的人不会进行场景式思考,而是进行性格标签式思考——性格标签式思考是事实,场景式思考是过程,这也是“镜式思维”和“灯式思维”的差别。
在一场婚姻中,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偏事实思维的,我几乎可以打保票“这段婚姻过不长”——两个评论家在一块儿,每天都在争论各种事实;而如果两个人都是偏效果思维的,用吵架的时间去推进一个事情,哪怕只是开始做一步,这个争论就不存在了。
2.“跑得再快的兔子,都是追不上乌龟的”
哲学史上一直有一个较量的传统,总有一些人在较真儿——“较真儿”不是不好,它在理论理性上是对的,但在实践理性上,就是错的。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了几大悖论,其中的两大悖论在我看来是同一个:跑得再快的兔子,都是追不上乌龟的。这听起来很荒诞,但你不知道错误在哪儿。
解释一下:
兔子在A点,乌龟在B点。兔子要追上乌龟,就必须先从A点到达B点。
兔子从A点到达B点的时候,不管乌龟爬得多慢,都已经离开B点到C点了。
同理,从B点到C点,兔子要追上乌龟,就必须先从B点到C点,但当它到达C点的时候,乌龟肯定又往前进了一步,在D点。
兔子要追上乌龟就必须先到达D点,但是它到达D点的时候,乌龟又往前走,到E点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悖论:从雅典到不了科林斯。为什么?
假设雅典是A,科林斯是B,你从A到达B,就必须先到达AB这条直线的中点C;
你要到达C,就必须先到达AC的中点D;
你要到达D,就必须先到达AD的中点E;
……
你必须要满足一个前提,而这个前提永远是依赖于下一个前提,所以,从A是永远到达不了B的。
这个事实如果讨论的话,永远可以讨论下去。大家可能会产生“事实和效果”之间的一种荒谬感:觉得这个逻辑好像有道理,实际上又没有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