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婴幼儿性活动及其应对方式(七)

婴幼儿性活动及其应对方式(七)

作者: 大道之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22:32 被阅读6次

接上

第三、关于性蕾期(也叫性器期或俄狄浦斯期)

性蕾期,一个很美好的名字。意寓孩子们的性发展,在这个时期,像花儿的蓓蕾一样,开始发育成型,等待着绽放。

性器期呢,就是一种很直观的叫法,直观而准确!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6岁前孩子的任何性活动都是不带生殖目的。尽管他们在性活动中的过程,感受,以及最终获得的快感与成人的性活动,并无二致。

俄狄浦斯期,这个名称来自一个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悲剧英雄故事《俄狄浦斯王》。不是情节梗概大致如下:底比斯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所谓的俄狄浦斯情节,即我们常说的恋父恋母情结。

再讲这个阶段的应对方式之前。我先补充说明两个概念。方便家长们理解这个时期男孩儿和女孩儿的性活动与他们的心理状态。

第一个概念是“全能感”也叫“全能自恋”,这个概念是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弗洛尹德所提出来的!大致的意思是说,孩子一出生,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无所不能的,是全能的。这时的他,自我感觉是相当良好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是我,我就是这个世界, 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是这个世界的神。另外一个名字叫“一体感”。这个时候的他与世界,是你我不分的。所以处在那个阶段的孩子,需要成人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满足,来满足他的全能感。这种“全能感”“一体感”能够让孩子形成最基本的自我价值感。

为了成全他的“全能感”和“全能自恋”,需要这个世界来配合他演一出戏。这时的婴幼儿非常需要借助父母的身体,皮肤需要轻轻的抚摸和拍打,需要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以及关注,包括需要身体接触,需要听到父母的声音或者需要父母的系昵,而这样的接触是有规律的。做父母的必须学会辨别与洞察孩子的每一声啼哭,或者每一个动作意味着什么,以便及时的给予满足。幼小的孩子在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信赖周围的人,尤其当他的“全能自恋”得到满足的时候,极大的满足了他的自信。所以在他长大一点以后如果他遇到挫折,并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去接受挫折,挑战。这时,他才能有自信去接受,原来“我不是全能”的,逐渐的学会在困难中渐渐走出“自我中心”逐渐能够转换参考的坐标,从别人的角度来理解世界,拥有较高水平的换位思考能力。才能够满怀信心地去面对这个世界的很多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害怕,孤寂,困顿或者是烦恼。

    到一岁左右孩子才渐渐的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体的。这时候她才会发现这个世界除了他还有别人。这个别人就是与他最亲近的那个人,这个人就是除了他自己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个体,也称客体,这是相较于把自己称为自体而言的。

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没有在眼前的东西就是没有,就是不存在的。所以你会发现所有三岁前的孩子对捉迷藏的游戏都是乐此不疲,而且他一旦找到了之后不论真假,都特别的兴奋和开心,孩子心里就没有假装找到这一说。在三岁之前,孩子的注意力都是在自己和他的重要客体身上。孩子三岁后才能够分清楚,不在眼前的人和东西并不就是没有了,而是过了一会儿还会回来的。比如妈妈早上去上班,晚上会回来。在三岁之前他是分不清楚的。所以。幼儿园要求三岁以后入园是不无道理的。当然啦,现在孩子都发育的比较好,大脑发育很充分,所以这个三岁也不见的就是那么绝对的。大概就是三岁左右这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婴幼儿性活动及其应对方式(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gf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