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了一遍《基础知识》《注意》部分的内容,还是没有弄明白注意的广度受什么影响这个问题。从很早我就发现,我和别人的注意广度不一样,在同样的环境中,我注意到的事物要比别人要少的多。和同事一起去别人家里玩,一同进门,一起聊天,一起出门,她能够把人家家里的角角落落的物件看得一清二楚,而我却只是看到了客厅里的沙发茶几等几个大件。我们很多同事总是说我那个同事眼特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她的注意范围比我大吧?我们的差距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老师您给指点一下。
在看到这个提问的时候,我首先想起的是李老师在课堂上说过的,我们往往对身边的人事物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我们看,却不见得能看得见;我们听,却不见得能听得见。

比如,春天刚刚到来,有很多花儿已经次第开放。我们居住的这个小区大多都已经超过五年以上了吧?试着想一想,这个小区里现在正在开放的花有哪几种呢?都是什么颜色的?每种花大概是哪一天开始开放?一般情况下开放几天会凋谢呢?开放的最早的是什么花?叫什么名字?是什么颜色的?花期大约几天?有味道吗?是什么样的味道?它在小区的哪个位置呢?
我想,这么多的问题,有些人是能够全部回答上来的,而有些人则一无所知。还可以试着想一想,同样都居住在一个小区里,甚至是住在一栋楼的同一个单元内,我们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外部的环境几乎是相同的。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说的上来,有的人则完全说不上来?或者说有的人对自己居住的环境了如指掌,而有的人对自己居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所一无所知?
我觉得这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注意有关。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意识的指向性是指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意识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够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心理活动总是要指向于、集中于某些对象。可能我们指向、集中的对象内容少,而别人指向集中的内容多。这就涉及到注意的种类。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我们只说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着重讲有意注意的目的是,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注意广度不够宽,需要提升,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训练。比如我们的预定目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付出怎样的意志努力(行动)?有目标,才能行动;有目标,行动才能有效。

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单纯的寻找原因,可能会找到很多的原因,但我们找原因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清楚了自己找原因的目的,可能不找原因,也能有效行动。比如我要训练自己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注意范围。有了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可以制定相应的行动。比如开头提到的那些问题,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训练。这样的观察就可以有意识的训练我们自己的有意注意,从开始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再到知道自己知道,最后达到不知道自己知道。其实这是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
您还觉得寻找原因更重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