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特征:性格的稳定性
以曹操的形象为例。曹操在《三国演义》里面是奸雄的化身,他身上集中了阴险、刻毒、狡诈等等负面的性格特征。毛宗岗在评价曹操的时候说:“历稽在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候,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又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又似乎意……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曹操其实在《三国演义》里面,他是作为诸葛亮这个智慧的化身的一个重要的反面衬托形象,跟诸葛亮形成对比的,起着衬托作用的人物,前有曹操后有司马懿。曹操同样也是足智多谋,但是它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不一样。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用于对刘备对蜀汉政权的忠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曹操的足智多谋却是为了个人的权力欲望,为了个人的霸业,因此他的这些谋略往往是阴谋,往往是处于极端自私的目的,这就形成了他奸雄的一个特征。
曹操作为一个奸雄,他的阴险狡诈在小说里得到了自始至终的刻画。这个人物性格的稳定性,没有发展变化。小说里面写了一个情节是曹操小时候就是欺叔诓父。说的小时候非常的顽皮捣蛋,他的叔父经常到他父亲面前去告状。有一次7岁的曹操看到叔父从远处走来,他就故意装病,倒在地上抽筋,口吐白沫。他术后看到这个情况,赶紧跑去告诉他的父亲。他父亲跑过来一看,曹操好好的在那里和小朋友玩耍。父亲就问他刚才叔父说你生病是怎么回事儿?曹操就假装很委屈的说:“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所以他经常在您面前说我一些坏话,其实我并没有生病。”
通过这个事情之后,他的叔叔再到他父亲面前去告状,他父亲就不相信。所以小时候的嫦娥就非常的狡猾。后来一系列的故事情节,都是表现曹操奸诈阴险的一面。那么一直写到曹操临死,写他的情节还写他设七十二疑冢,生怕他死后有人来盗墓。所以从少年到临死,始终性格稳定不变,也使得曹操这种奸雄的这样一种性格特征高度的集中,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前面我们分析了类型化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这些类型化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和我们的史书有一定关系。纪传体的史书,它的人物列传往往是以类来编撰的。比如说忠臣传、奸吏传等等。把相同类型的人物把它合成一类,这个是史书的一种编撰方法,这个对后来小说当中的类型化人物,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二,跟儒家文化有一定的关联。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一些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体现在文学作品里面,很多人物常常成为这些道德观念的一种化身。小说创作,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一种道德教化的目的。
第三,类型化人物的出现,和传统的审美心理,普通大众的接受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古代的小说戏曲,这个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人物形象越是鲜明,性格越是集中,越是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中国古代戏曲的脸谱的运用,其实也是人物类型化的一种具体的表现。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当中,提到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所谓的扁平式。扁平式的人物形象就是我们说的类型化人物形象,它高度集中,特征鲜明,相当稳定。第二种形象,福斯特把他称为是圆柱式,这些人物是立体化的,性格是多面的。他的人物形象比扁平式的人物更加的丰满,他的性格的形成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是另外一种人物形象的类型。
《三国演义》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它特殊的审美价值。但随着小说艺术的不断发展,后来的小说在人物形象的个体化、立体化、复杂性等等方面不断有所拓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