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ornas
图: 网络

年轻时常听人说起“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容易,我总是淡然一笑,觉得那无非就是人生的一条必经之路而已,而今,当我身临其境,面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儿子和雪鬓霜鬟的父母,常需使出浑身解数,方能换取短暂的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那日午后,太阳正暖,偷得半日清闲,随手拿出书架上的《老子》。泡一壶清茶,借一缕阳光,开始读《老子》。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读到《老子》七十六章的内容,忽觉茅塞顿开,在年幼的孩子面前和年老的父母面前,我是个强者,常以‘我就是权威’的口气教育孩子,招来孩子的不满和对抗,常以父母的思想已经过时的态度忽视他们的建议,招来他们的指责和批评,结果自己出力不讨好,日子过得一地鸡毛。
《老子》一书,重在论道,道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什么是道。大自然的规律是道,合于道,就是要合于规律。我试着用“强大处下”的心态处理家事,面对孩子,谦卑柔和,像对待大人一样去倾听他的内心想法,尊重他的合理决定,孩子果真变得知书达理,我暗自高兴。同理,我用谦逊诚恳的态度请教父母的意见,并表示他们的建议非常中肯适用,父母的脸上多了笑容,也对我多了几分体谅和包容,家里逐渐一片祥和,我欣喜不已。
《老子》一书有着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平凡如我,熟读多遍,也只能有肤浅的理解,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书中的精华,我常要背诵几遍,再思考和琢磨文字背后的涵义,一天要拿起书好几次。不知不觉,我发现儿子爱上了读书,一有空就去看书,有时会主动跟我分享书中的有趣故事,有时跟我讨论书中人物的善恶,甚至对《老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我一起读背《老子》,继而又读背了《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这不正是《老子》第二章所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种不用语言说教的教育,更有润物细无声的魅力。
也许是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儿子有了男孩子身上少有的安静和内敛,在校表现不错,常受老师表扬,有时会有些沾沾自喜,为了防止他骄傲自满,我读《老子》第十三章的内容告诫他,“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的观点是,得“宠”对我们未来没有好处,故而为下,“辱”对我们未来有好处,故而为上,赞美容易让人迷失,批评容易让人觉醒,无论赞美还是批评,都要心生警惕,听到赞美,应该想到不能骄傲虚荣;听到批评,要想到自己是否确有不足,及时改正,唯有这样对待表扬和批评,才能提升自己。儿子听完,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笑着说:“妈妈,我知道了,老师的批评也是爱”!老子阐述的道,深奥玄妙,我与孩子都未必能准确领会,但能从中给他个正的方向,善的引导,也算难能可贵。
今日闲来无事,继续读《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德”也有上下之分,天天嚷嚷着道德至上的人,总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别人没有德行的人,实际上只是下德之人,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去追求“德行”,不会处处宣扬,不会奔着“德”这个名去为人处事,因为德已融入他的身体,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行的体现。因此,当我们天天把道德标准挂在嘴上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德行不够的表现,当我们天天把爱情挂在嘴上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没有义无反顾地去爱,当我们天天渴望成功的时候,恰恰是没有纯粹的去做事的时候,当我们天天把成长挂在嘴边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没有沉淀下来向内求。
继续读《老子》吧,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不谈爱情,只是去爱,不谈成功,只是去做事情,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学会向内求,一切才真正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