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个话题。一个什么样的话题呢,一个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话题,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一个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题。看过很多人关于读书的心得和看法体会,不管是大家还是小家,充分印证了本文的第二句话。作为一个草根读者,并没有读过很多书,也没有一年读多少本书的成就。然而相对于身边的人来说,我也算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了。说一说自己的一点想法与诸君分享,不知是否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
书单,你的书单还是我的书单
经常能在微博微信或者其他的社交平台上看到名人或者某家机构推荐的书单,以及大学校长推荐等等,作为一个比较爱好读书的人,我还是挺习惯扫一眼这个书单的。刚开始的时候,总喜欢进行转发或者收藏,希望自己可以把书单上的书读一读。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好像从来再没有回头看过这类书单。偶尔是对书单中的某一本书感兴趣当即找来看看,之后就不了了之了。
并不是说书单不好,其实很多时候书单是好书单(当然我个人感觉也有滥竽充数的书单),书也是好书,但是不合自己的胃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所学的专业以及从事的行业也不同,对不同类型的书有自己的喜好。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工科男,但是我喜欢历史,而且基本上仅限于中国历史。同时我也爱好看点哲学和心理。尽管如此,有一本书我印象深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关于历史的,见过挺多人推荐过,但是我并不感冒。找来这本书看了一半之后,便放在一遍不愿意再继续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书不好,也不是自己不爱好,然而就是不想读下去了。
对于读书这件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必要因为某某名人的推荐或者某某权威机构的推荐,就一定要去读某本书。所谓开卷有益,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哪怕天马行空,反而可能比逼迫自己去读一些书会有更大的收获。就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科目一般都考得比较好。当然可能读书要涉及一个博览群书的问题,但是时间有限,如果可以的话,还是要读一些不同领域的书。书单的话,我个人现在觉得,看看就好,看看有哪些书。看到自己读过的书被推荐了,就看看相关的评价和介绍跟自己的体会是否有共同点吧。
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一年前,我考虑一个问题考虑了挺久,要不要买Kindle。当时的我,其实并没有读太多的书,一是因为自己买书的话,有些书真的很贵,作为一个学生,有时候真是不舍得买;二是没有地方放书以及携带不方便;三是怕自己买了Kindle也就是几天新鲜放在一边。对于前两个问题,Kindle其实比较好的解决了,因为有些电子书相对来说是很便宜的,或者有时候网上找一些免费的资源。插一句,对于免费资源这点,其实我个人认为是应该支持正版的,所以对于名家名著,我一般都是通过亚马逊购买,或者关注限时优惠,遇到感兴趣的书就买下来。对于畅销书等偏快餐类的书,本着省钱的目的我也就找免费资源了。Kindle的便携无需多言,有时候甚至可以放在衣服兜里。其次就是Kindle读书没有诱惑,没有消息弹窗,没有其他的App。
用Kindle这一年多以来,大概用Kindle看了有三十本书吧。其实期间并不是对Kindle爱不释手,有某段时间反而是不想用Kindle,找来纸质书看。赶上某宝某东优惠,还是会买纸质书。知乎上看过有很多关于Kindle的讨论,Kindle值不值得买啊,Kindle有哪些好处啊之类的。对于纸质书和电子书,根本问题是你爱不爱读书,因为我无论电子书还是纸质书,都只是一个媒介,二者的核心是书这个字,并没有必要争论哪个好哪个不好,个人所好。我个人就偏向二者结合,发挥二者的长处。我既爱Kindle的便携,也爱纸质书的墨香。我想,当你能用Kindle看五十本书的时候,花在Kindle设备上的钱就回来了。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自己有家之后,一定有一个书房,买个月固定一些资金用来买书。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对于子女,都是大有裨益。
读书的连贯性与系列性
读一本好的书,就好像跟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我想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一种体验,就是读了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小说,就像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把他读完。这就是读书的连贯性。读一本书,每天坚持读一些读完与读了一些之后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读另一部分读完,其实还是有挺大差距的。因为好的书,其内在的连续性与逻辑性是很强的,一旦中断,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没有形成,这样认为是不利于读书的。其次,中断之后,如果时间较长的话,甚至会导致失去对一本书的兴趣,既不想重新开始,也不想继续读下去。所以读书讲究一个连贯性,每天坚持读书,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都可以,既是一个习惯的养成,也是保持读书的连贯性。
其次读书讲究系列性。当然这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书。当时我读《大秦帝国》这本历史小说的时候,即将读完的时候,我找了《史记》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了一遍,又找了易中天和王立群的一些书来看。对于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因为历史,是后来人书写的,是胜利者书写的,几分虚几分实,几分史官的春秋笔法。所以,对于历史,都是一家之言。读史,需要读多家之言,需要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易中天和王立群是比较出名的学者吧,他们的百家讲坛和书还是很流行的,很多时候是非常迎合大众口味的,很多时候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是绰绰有余的。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爱好读书爱好历史的人,真正想从历史中学一些东西,真的需要横向对比,找基本相关类型的书来看,对比不同学者的言论,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当然,有时候我们是赞同某一学者的思想和观点的。所以,针对读历史这件事,我个人觉得需要系列性的横向多读几本。
我个人读历史以毛主席为榜样,二十四史如数家珍。不求人前吹嘘,一是个人爱好,二是以史为鉴。历史不会重演,但是总是有相似的韵脚。
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先贤孟子在如此久远的年代就已经写下了这句话。客观的说,我是不赞同的这句话的,表面意义的理解,我没有自己的思考,我全部相信书中所写,也是比不读书要强很多的。当然这句话的本意是要鼓励读者要有自己的思考。
思考我认为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儿。无论是学习,科研,生活,工作,乃至恋爱与婚姻,都是需要思考的。尤其针对读书这件事,更需要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不学则殆的事就不说了。学,可以理解为读书,学而不思就会迷惑无所得。仍以读史而言,没有思考的读史,可能就是闭门造车了。有句话是,历史除了人名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都是真的。当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但是也不无道理。当你读史的时候,能读出哪里是可能是假的,我觉得历史真是读到家了。这需要博览群书和一定的个人思考。而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凭借自己的爱好,去读书去思考,写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无论大小,足矣。
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读书与思考是我们匮乏的两样东西。我们已经习惯了即时收获,我看了就想有收获,否则便失去了阅读的耐心。真正的好书里是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的,就是来的慢了一些。或许一本书读完很快就忘了,但是只要书中的某句话让你茅塞顿开,也就够了。哪怕都忘了,也逐渐融进了你的血肉成为你的素质。
以上。
写下一些肤浅的思考和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