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未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经历其实都不太一样,没有经历过别人所经历的事情,就没有资格去说别人。没有人知道一个人痛苦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特别是在他们无助的时候,或许他们最想要的就是你的一种认同和一刹那的点头回应。认同当然可以,但绝对不是永无止境地一味认同。人都是有情绪的,或许出现的多了,就渐渐地变得疲劳了。
《皮囊》中的厚朴在走向自杀前曾经跟‘我’说:你能借钱让我去北京治病吗?后来在自杀前跟他父亲也说过同样的话。但是‘我们’都是一个态度,认为他还是那个幼稚甚至是无理取闹的孩子。
谁都没有去重视他的话,觉得他闹腾久了,为什么还不能清醒过来呢?为什么还活在梦想中呢?现实始终是现实,一切的事情还是要从现实出发,不能永远活在空想里面。
厚朴让我想起了我的那位朋友,或许在他看来世界都是灰暗的,也因此他看事情总喜欢带着负面情绪去对待,常常听到他的抱怨,曾经的一度我认为抱怨也是正常的,能让他抱怨完毕就重新拾起对世界的热爱,或许我还挺有成就感。
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我想错了。我的耐心等来的并不是他对生活的热爱,而是逐渐加深的抱怨与哀叹。或许我没有经历过他的生活,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也不应该妄自评价他。
可是他每每和我抱怨的时候,我都想着能帮就帮,想着拉他一把。却看着每一次都是事与愿违,那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让我十分难受,却无能为力。
次数多了,我以为我能坚持做为朋友去安慰他,去为他做点事情。可是慢慢地,我发现我坚持不了。每一次安慰他,迎来的并不是他的认同,而更多的迎来的是他的驳斥与抱怨。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办法去理解他的行为,亦或许像《皮囊》里的‘我’和厚朴本身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一样,读着读着我似乎也有点认同他的看法了。
我很想去了解我的朋友心里面的世界,但当我发现我所做的一切并没有办法帮到他,甚至是看到他那一步步往下沉的时候,我开始变得麻木了,由原来的安慰慢慢转变为不再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到了最后渐渐少了联系。
其实在很多人的心中,都希望身边的朋友可以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即使这过程中有太多的苦难。抱怨我们可以互相倾诉,但是希望抱怨过后又是一个满血复活的追梦人。痛苦、伤痛也一样,同样的我们希望这些行为是可以相互性的。
生活不是你才有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情绪也不是你才有的,别人同样拥有。希望我们每个人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的时候可以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做到适可而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