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各种各样
恐怖鬼片的轮番“轰炸”下,
让我们对“鬼”这个名词闻风丧胆,
感觉只要是跟鬼有关的,就是吓人的。
但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鬼”并不可怕。
不信?
那你就来跟我看一幅古代著名的“鬼”画,
名叫《鬼趣图》
《鬼趣图》作者叫罗聘,号两峰,

清朝时期扬州画家,
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据说他眼眸泛蓝,清澈透明,
能够看见鬼,因此也极其擅长画鬼,
人称“五分人才,五分鬼才”,
这幅《鬼趣图》便是他的代表作品。

《鬼趣图》共有八幅图,
每一幅差不多都是30厘米乘以30厘米的小画。
接下来,就让我们打开此卷,
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的鬼怪世界吧。

黑气笼罩着俩小鬼,
只见头身,不见腿,
其中一小鬼比较畏缩,
另一小鬼则大胆地在规划什么。

一只头部尖锐、衣衫褴褛的鬼举着手在往前走,
后面跟着一只戴着缨帽的长身短腿鬼,
正捂着自己的肚子,
好似主仆一对。

一只有钱中年大叔鬼,穿着华丽,
正拿着一朵兰花献媚一只小脚女鬼。
旁边有一只高帽白衣鬼,面带微笑,
手持大伞和扇子,好像在送客,又好像在偷听。
但他的形象似乎有些熟悉,
像是黑白无常中的白无常。

一大一小两鬼,大鬼的头大,手持拐杖。
小鬼的头极小,弯腰驼背,手捧一只钵。

又有布满画面的黑气,
有一只蓬头散发的瘦高鬼,光着身子,
他的左手像是脱臼了,
右手正扶着左肩大步向前奔跑,
仿佛后面有什么在追他。

有三只鬼,
一只巨头驼背鬼垂着手向前追,
两只小鬼慌张地往前逃,
其中一只小鬼转头看到巨头鬼竟追得这么近了,
吓得眼珠子都凸了出来。

云雾弥漫,有四只“地中海”发型鬼,
一鬼正拿着一把破伞像是在抵抗什么,
其余三只则正惊恐地看着他。

有两只骷髅鬼在野外山林之中。
这幅较为特殊,是唯一有真实背景的一幅,
也是鬼的形象最特别的一幅。
一般中国鬼都是有肉身的,
但这幅却是极具西洋风格的骷髅鬼,
而且所画骨骼也拿捏得较为精细。
但是,后来的人在明代末期传教士
所编译的《人身图说》中找到了几乎
一模一样的两具骷髅图。
其欧洲原本分别是维萨留斯的《人体组织》
和昂布鲁瓦兹·帕雷的《解剖学》。

所以说,罗聘说他能够看见鬼,
应该是一种自抬身价的说法,
只不过也不得不承认他是见多识广。
是不是觉得《鬼趣图》中的鬼
虽确实都有些怪异之处,
也能从画面中感受到一股阴森之气,
但却不吓人。
隐约之间,仿佛还能从鬼身上,
看到一股“人”气。
鲁迅先生就曾评价《鬼趣图》说:

但是,清朝时期的文人们
却一直饶有趣味地把它们当作真的鬼来欣赏,
在《鬼趣图》上竟有一百多处题跋,
蔚为大观。

并且,其实在以前的主流文化里,
人们对死后世界是忌讳的,
对鬼怪敬而远之,
不愿意让其登上大雅之堂。
但《鬼趣图》不仅登上了大雅之堂,
还颇受欢迎,甚至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

这是为何呢?
其一
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清乾隆年间,文字狱异常兴盛,
要是写了不该写的,
是要被看透的,弄得人人自危。

乾隆年间,
有一文人就《康熙字典》进行优化,
结果被认为是对康熙的不敬。
并且,这本字典还没有
对清朝历代皇帝名字进行避讳,
乾隆一怒之下,将他家15岁以上男性全部斩首,
其余人等全部送去黑龙江当奴隶了。

古代文献,只要是跟皇帝姓名有关的,
都是要避讳的,换一个同读音的字,或者是不写,
一定要写都要多写一笔或者少些一笔。
还有一人到了古稀之年(70岁)
称自己为古稀老人,

乾隆听到就生气了,
我都已经说过我叫古稀天子了,
竟然还有人敢叫古稀老人,
大逆不道,杀!
一文人写诗,诗句中带着“日月”两字,
日月组成是明,说他是想反清复明。
诗里有一“浊清”二字,
说他是故意在国号前面加侮辱性形容词,
侮辱大清是污浊不堪,
结果他连同他家里面所有16岁以上的男性
全部斩立决。

这样的事情在乾隆年间还有很多很多,
乾隆一朝的文字狱案件数量,
超过了前后所有文字狱案件的总和,
可见当时的文化氛围是多么的恐怖。

人间的文字狱压得文人喘不过气来,
但内心向往的那种自由总要在
某一个世界得到释放。
因此,在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
鬼怪文化兴盛,
像《聊斋志异》《白蛇传》《阅微草堂笔记》
等都是在当时出现的。

借鬼喻世,讽刺现实的世界,
反映社会的灰暗,是文人间的潮流。
因此,虽名为《鬼趣图》,
实际上就是人趣图。
其二
便是鬼怪文化,
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
动植物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经过修炼能够拥有人的一些特征,
比如能够说话等,则成了妖、精、怪;

而人修炼则会成仙,
人作为和尚修炼则成佛;

具有人性的妖精或人修炼失控则会成魔;

而鬼,就是人死后的状态。
因此,不论是妖魔鬼怪,
实际上都是以人为核心的。
人是什么样,实际上鬼怪就是什么样,
鬼怪是人类社会的反映。
就如李卓给予《西游记》的评语:
“妖魔反覆处,极似世上人情”。
人的想象力、追求、理想总是能超越现实生活,
向上就是神仙,向下就是鬼怪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使得《鬼趣图》在当时大放异彩,
使得鬼怪文化颇受文人青睐。

文人喜欢妖魔鬼怪,
是对于传统主流价值观的逃离和反叛。

士大夫强调出则为官,
达则兼济天下,行正道。
但妖魔鬼怪是不归天朝管的,
它是自由自在的。
就正如罗聘的称号,“扬州八怪”,
罗聘本人就是一“鬼怪”。
“扬州八怪”称号的来源就是因为
这八人在绘画上独特的立意、技法,
并且所画内容追求真实、现实,
将生活、平民的东西画入纸上,
甚至将社会的阴暗揭露出来。
在人人都墨守成规的画坛,
在人人都只为自保的社会,
这些都被认为是“怪异”的行为,
因此他们都是“怪人”。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人间多的是唯唯诺诺的大师,
画妖魔鬼怪又怎样?
人间多的是衣冠楚楚的恶人,
是妖魔鬼怪又怎样?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琴棋书画APP,如有争议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