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太平军战败,跟后勤补给不足关系很大。许多战役,太平军都因为“缺粮”而功败垂成。
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北伐,6个月时间从浦口杀到天津,一路所向披靡。
太平军北伐,除了攻打怀庆浪费2个月时间,其余都是在行军、打仗,每天行走几十里路,战斗素质没得说。
临洺关之战,林凤祥一举击败直隶总督率领的一万八旗兵马。同年10月,太平军抵达天津郊外,咸丰皇帝惊慌失措,一度想放弃燕京,退守关外。
但是,太平军粮草不足,孤军深入,后勤补给跟不上,终究战败,2万精兵阵亡。
1862年,李秀成率20万大军,13位王爷救援南京,与2万湘军在雨花台展开决战,持续44天,战况非常激烈。
雨花台之战,李秀成始终保持进攻态势,火炮轰击、挖掘地道,多次摧毁湘军外围营垒,一度撕开缺口。“吉字营”主帅曾国荃被打伤左额,湘军处境岌岌可危。
曾国藩担心弟弟有闪失,便让曾国荃退兵,不要去冒险,先保存实力。
李秀成攻势凌厉,却不能保持下来,并非伤亡惨重,而是没有粮食、衣服,无法应对寒冷的冬季。
湘军死守营垒,雨花台之战就是一场攻坚战、消耗战。李秀成的优势是火炮,劣势是后勤不给力,缺乏粮食、御寒衣服,无法坚持下去。
如此,湘军即将崩溃之时,李秀成自己撑不住了,只能率兵撤退,雨花台之战结束。湘军损失大概在五千,没能力追击,曾国藩再次让弟弟撤兵,但曾国荃不愿意。
太平军北伐,一度抵达天津郊外,威震燕京,结果输给了“粮食”。雨花台之战也是如此,李秀成若是再有一个月的粮食,以及足够的御寒衣服,应该就能打垮曾国荃,解除京师之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就是拼后勤、补给,只要双方都不出战略错误,谁的后勤充足,胜利概率就大。太平天国是如此,李世民也是一样。
李世民打薛仁杲、刘黑闼,都不是直接进行决战,而是先深沟高垒,拖延一段时间,先拼消耗再说。
例如,洺水之战,刘黑闼多次约李世民出来决战,唐军将领也想直接打一场,但李世民不同意,他吃定了刘黑闼后勤虚弱的缺点。
对峙2个月后,刘黑闼粮草断绝,只能主动攻城。李世民半渡而击,并挖掘上游河堤,水淹“汉军”,刘黑闼狼狈逃走,唐朝收复河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