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让我领略了生命化教育的魅力。
“慢”是一种期待。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慢”的原因不仅在于今天,最主要的在于昨天。他们在学业成绩和道德习惯方面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论多么好的土壤与阳光,我们不能期望播下种子的第二天就有收获。当然,学生的成长也需要你用细致的眼光去观察,第二天种子就已经有了微小的变化,你应该呵护这来之不易的进步,像呵护幼苗一样,拔苗助长只能催其夭折。
“慢”是一种准备。
这种准备更体现在老师对于教育是终身事业的观念的认识。我们应该铭记:活到老、学到老。自己专业知识的增长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是需要长久的积淀,不要总想着几年之内成为专家,要想的是:“我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进步,在成长”,这是作为教师最大的快乐,慢慢的我们的教育便有了越来越多的精彩。
“慢”是一种尊重。
“只有我们尽可能多地关注、理解、尊重和期待一个人,你才可以更多地要求一个人。只有你真正地善待一个人,你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一个人。”而无论什么教育、理解、尊重都是需要时间的,我们所做的很多工作,也要等到若干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给予评价。当我们能以“慢”的心态来看待教育,从事教育,孩子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尊重。虽然现在经常强调不要体罚学生、不要辱骂学生。但不得不说,我们对于学生精神的尊重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对于学生的尊重应该做到在以下两个方面:
想起了周杰伦的那首歌《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我有属于我的天,任风吹干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要一个关于成长的梦想和期待,让我们慢下脚步与他们一起……
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截然不同的生命体。正如哲学家所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而各个不同生命体的未来也应该是不同的。尊重就是让他保有自己的个性、让他发展自己的爱好、让他有自己特有的发展空间。
如果我们想做高明的园艺师,我们的作品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精心修剪的,去掉些许的残次和不足,而整体的面貌仍然是其独有的。如果都追求一样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害的,那不是教育而是摧残。
我想可以把“教育是慢的艺术”的观点诠释为:用理智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来对待教育的过程;用爱心、耐心、和宽容来对待教育的对象;把对生命的尊重、对工作艺术的追求作为教育的崇高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