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心理学研究发现:自律,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自律,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作者: 715cd73e65a7 | 来源:发表于2019-11-20 20:21 被阅读0次

在《都挺好》中,情场失意的苏大强,自杀未遂,被送到警局,苏明玉在警局里直接开骂:

“你就是个窝囊废,你就不配有家,不配有儿女。”

苏大强听到这里,犹如看到了苏母一样,“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然后晕倒被送进医院。

那一刻,明玉才意识到,“赵美兰是我妈。我居然变成了我最恨的人。”

尼采说:“与恶龙颤抖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明玉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努力的摆脱这个人,却成为了这个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实验得出,那些自律的父母能够教育出更加优秀的孩子,而那些自由散漫的父母,孩子往往也会自由散漫,人生也过的一团糟

谈起自律,你肯定会想到许多诸如“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的文章,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律?

简单地说,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当你面对艰难的工作时,是先把工作完成?还是先刷一会儿视频?当你无聊时,是选择学习一项技能?还是玩游戏?从人的主观来看,后者往往可以给人即时的满足感,而前者面对的更多是暂时的痛苦,把时间线拉长,往往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因此,自律的首要原则就是“先吃苦,后享受”。

 01

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

早在童年时,从5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会并运用这个原则: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避免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如果一个5岁的男孩多一点耐心,让同伴先玩游戏,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在没有人催促的情况下,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让上了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佳时期。当孩子满12岁时,已经无须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功课,再去看电视。到十五六岁,他们就会把这个原则内化为一个习惯,成为自己的常态。

但是,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很多青少年都缺少这种健康的习惯,没有体会到推迟满足感的好处。不少孩子长到十五六岁,仍然不懂“先吃苦,后享受“的原则,而是将次序颠倒过来。

所以,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孩子智商与别人比毫不逊色,但是却不肯用功学习,成绩远远落后于别人。

他们不愿思考,缺乏耐心,对待任何事情都是得过且过,对待有难度的事情,会习惯性地拖延,而沉迷于那些能够带来即使快感的事情。

而造成这些的,并不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相反,很多人会受到严厉的责骂和体罚,即便小有过错,父母也会怒不可遏,希望通过辱骂、威胁、恐吓、打骂等方式,让孩子快速改变错误。可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它本身就违背了自律的原则。

总是希望依靠快速的方式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耐心地教育孩子改变错误的责任。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02

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对待孩子背信弃义。这些父母的生活毫无自律,却强迫孩子有条不紊的生活,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培养孩子自律,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不是挑起担子,而是不耐烦地说道:“我没时间管你们,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当孩子犯下错误逼父母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就会把怒火发泄到他们头上,不是打,就是骂。

在《十三邀》里有一期,“硬汉”姜文在被问到:你的人生有什么失败吗?

姜文说:有啊,我和我妈的关系。

在他考上中戏后,拿着通知书兴冲冲地去告诉母亲,母亲却把通知书扔在一边说:你那一盆衣服还没洗呢。

正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姜文坦言自己是一个不自信,不会生活的人。

也是这个原因,导致姜文在我们眼中,多是自大、狂妄、专制的样子。

因此,聪明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他们会真心实意与孩子一块儿去经受痛苦,孩子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这篇苦心。他们会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

03

父母的自律能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感

那些沐浴着父母的爱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我是个有价值的人。

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这种自信必须从小培养,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只能事倍功半。

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坚固的自信也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战胜困难,而不是选择放弃或者逃避。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的时间很有价值,如此有价值的时间必须要加以善用。因此,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

04

父母的自律能让孩子有安全感

孩子在童年时期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

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婴儿在出生最初的六个月里,还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界限。当他挥舞自己的小胳膊小腿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跟着他一起移动;当他感觉饥肠辘辘的时候,以为整个世界都在与他一块挨饿;当他看到母亲和他一同运动的时候,以为自己也跟着母亲一同运动。

随着婴儿慢慢成长,认知和经验不断增加,他会逐渐发现自己和世界并不是一回事:他感到饥饿时,母亲未必会立刻过来喂养他;他想要玩耍时,母亲未必会愿意跟他一起玩耍。他的意愿和母亲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他们知道依靠父母的养育才能生存,遭到遗弃就会死亡,所以,孩子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而父母耐心地指导和爱,会让孩子到了青春期,潜在的恐惧就会消失。他们不会只贪图一时的安逸,牺牲掉长期的幸福,而是甘愿以某种方式推迟暂时的满足感。

他们知道,只要有耐心,他们的需求最终都会实现,就像父母做出的保证一样。

而孩子如果从幼年起就遭受父母的遗弃、忽略、殴打乃至威胁,他们会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爱的保证,而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有的父母贪图省事,缺乏耐心,动不动就要求孩子:”照我的话做,不然就怎么样。“

这使得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他们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甚至把世界看成地域,这种恐惧会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后。因此,他们宁愿提前透支将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意推迟满足感。

在他们眼里,将来太遥远、太渺茫、太不可靠。所以,即便将来比现在好过许多倍,他们也不愿意等待,只愿意得过且过。

 05

父母的自律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在心理学上,不愿意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称之为人格失调症。与外界发生矛盾时,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把错误归咎于别人。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调症,都会本能地逃避责任。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来,大多数孩子都会忙不迭地推卸责任。

而父母很多时候会助长这种本能。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时,父母从不自我检讨,而是归咎于教育制度,或者指责老师或者别的孩子,认为他们“带坏”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推卸责任的话语或行为,孩子再面对这些问题就会自然想到父母,所以推卸责任也就成为了习惯。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能够遵守“先吃苦,后享受”的原则,自律和自尊,那么孩子也会有更强的自我价值感、安全感以及勇于承担责任,而这本身就是在人生中解决问题的基础。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更加懂得自律,更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正如吉姆·罗恩所说:我们都得承受两种痛苦中的其中一种,纪律的痛苦或后悔的痛苦。差别在于纪律感觉几盎司重而后悔几顿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研究发现:自律,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ja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