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子澄,我今天和大家聊的是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这本书很厚,我只读了一遍,所以没有能力说得很深入,只能把我读后的一些感受简单说说。南画这个词指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之所以叫南画,是因为董其昌仿照禅宗把中国画分为南北宗。但南画这个名字,好象是文人画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给起的名称。我在读这本《南画十六观》之前还不知道南画这个词。
作者非常明确,这本书所要说的内容就是文人画的真性。绘画有什么用?中国传统有两种主要的说法,一是社会教化,一是陶冶情操。在唐代以前以社会教化论为主,从宋代文人画兴起之后,则以陶冶情操论为主。抒写胸中逸气,是最常见到的关于文人画的说法。而朱良志在这本书中所说的文人画的真性,则哲学意味更浓,他认为文人画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表现,而更是智慧的呈现,从文人画中,我们可以感受的生命的真实。而且这个生命,不仅是画家个体的生命,而且是整个人类的生命。而按我的理解,其实还可以说是宇宙的大生命,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经常说到的一个概念。这就是这本69万字的书所要的说的内容。
最令我兴趣盎然的是作者怎样来说这种“文人画的真性”。首先看这本书的名字,不是十六讲、十六论、十六解,而是“十六观”。这个“观”是很重要的概念,在佛教中很常用,就是“观自在菩萨”的观。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有这种“观”的传统。南北朝时期宋代的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的开头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而在宗炳的传记中,他说:“老疾将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一个是“澄怀味象”,一个是“澄怀观道”。象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易经》就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中国传统向来就没有把有形的器和无形的道截然分开,而是认为道器合一的,无形的道就在有形的器(或者说象)之中。比如庄子就说道在瓦甓、道在矢溺。宗炳这里的“味象”和“观道”,本质上是一回事。朱良志先生在这里用“观”这个词,表明他这本书不是对文人画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实证性的考证,而是全身心地去感受、感悟。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者这个“观”是做到了,没有虚张声势。作者说山水、说花鸟、说人物、说笔墨、说造型,说的都是有形的象,而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说的同时也是无形的道。再来看这个“十六”。作者选了十六个画家作为实例来谈“文人画的真性”。为什么不是十四十五或十七十八?其实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人画家,多选几个少选几个也都是可以的。用这个十六,是因为明末画家陈洪绶有一套《隐居十六观》的画,作者套用了一下;而陈洪绶这套画的名字则来源于佛经《观无量寿经》。我感觉作者用这个十六,有一种形式上追求。再看书中各个章节的题目,则这种形式上的追求就更加明显了。例如说倪瓒的那一章叫“云林幽绝处”,下面分了四节,分别叫“幽深”“幽远”“幽静”“幽秀”,说石涛的那一章叫“石涛的‘躁’”,下面分了四节,分别叫“辟混沌”“转动静”“抹烟霞”“弄恶墨”,都非常整齐。这种整齐的形式,看来好象有点形式主义,象毛泽东所批评过的中药铺式的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但同样是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者采用这种整齐的形式是有他的用意的。首先这不是一个空架子,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我猜想作者应该是有了太多太多的内容,然后才找一个合适的形式来表达的。其次,这些内容是感悟式的,所以采用一个相对整齐的形式,有利于作者和读者把思绪收缩一下,不至于天马行空漫无边际。比如不会写了十六个意犹未尽再写到二十个。
这本书所选的十六个人是元代的黄公望、吴镇、倪瓒,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陈道复、徐渭、董其昌、陈洪绶,清代的龚贤、八大山人、吴历、恽寿平、石涛、金农。了解中国绘画史的朋友对这十六个人应该都不陌生。至少唐寅也就是唐伯虎是大家熟知的。而黄公望则是这几年非常火的《富春山居图》的作者,知名度也比较高。八大山人则因为他所画的鱼鸟形象特别夸张,而且这些年他的画时不时就被拍出几千万的天价,大家也应该比较熟悉。所以至少有三个画家是大家不会陌生的,他们的画,大家也应该多多少少看过。这些人基本是是被公认的文人画家。这些画家的性格、经历、作品风格,作者在说这些画家的时候,并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而主要是从其作品的某一个侧面展开去说,各有一个主题,而这十六个主题,都从属于“文人画的真性”这个大题目。我们可以看看倪瓒和石涛山水画,两人的个性都非常突出。倪瓒幽寂清寒,画面给人的感觉若有若无,石涛躁动狂放,画中的笔墨噼里啪啦扑面而来。但就是在这两种风格看起来完全相反的作品中,作者能感受到其中的真性,感悟到它们都指向生命的真实。作者把这种感悟娓娓道来,很令人信服,让人不知不觉也沉浸在文人画的魅力之中。
在深圳后院读书会分享《南画十六观》 在深圳后院读书会分享《南画十六观》唐寅和陈洪绶的人物画也是非常不一样,写他们的那两章也可以对比着读。
在深圳后院读书会分享《南画十六观》 在深圳后院读书会分享《南画十六观》作者用的多是感性的、诗意的、主观的语言,其中还引用不少诗句。这些语言文字,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文人画确实是在感受和感悟,也就是是“观”,而不象是学术性的研究。这些语言文字都很优美,读起来很受用。打个比方,作者围绕“文人画真性”这个问题烹了十六道大菜,每一道用料不同、味道不同,但都营养丰富,口感迷人,整一本书,则是一个关于“文人画真性”的饕餮盛宴。
用一句话总结一下,这本书就是用观的方式来感悟文人画的真性。
读这本书,除了前面的序言最好一气读完之外,其它的章节,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随便翻翻,也可以得到很美的感受。
我自己是非常喜欢中国画的,所以读这本书感觉非常亲切,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晚上都抱着这本大书,渡过一小段非常美好的时光。面对一幅古人的画,能够感受到他们在画中所呈现的情感、感悟到其中的智慧,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而这本《南画十六观》就可能提高我们的这种感受、感悟能力,所以,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即使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也可以参照他的方法,去细细品味一幅幅传统的中国文人画。
最后我还要向大家推荐一本相关的书,那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这本书的主题和《南画十六观》基本一致,都是探究中国画的精神内涵的。《中国艺术精神》用的是学术性的语言,征引了各种文献,进行客观的论述,刚好可以和《南画十六观》对照一下。
我就简单地说这些,谢谢大家!讲得不好之处,请多多包涵。
在深圳后院读书会分享《南画十六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