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曾国藩家书》,倍感亲切,像是在倾听父亲或兄长的谆谆教导,没有空洞的大道理,没有刻板的教训,只有实实在在的真情流露。曾国藩作为兄长,作为父亲,他对弟弟和儿子的教育可谓十分用心,不管是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征战都不忘对他们的教育。他关于读书的一些见解,现在读来也颇让人受教。
读书须进德与修业并重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曾国藩认为,读书一是为进德,一是为修业,两者都很重要,甚至进德更为更要。
虽然自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弟弟和儿子也很有可能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他却劝他们不要把读书的重点都放在应付一场考试上,不要因考试而误了学习。
反观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很少关心孩子品德的培养。读书其实更多地是对人格的塑造,对品德的培养,学习成绩不过是其中一个附属的结果而已。过分地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品德的培养,其实是舍弃了读书学习最重要的功能,可谓是本末倒置。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立志
曾国藩四弟曾国潢写信跟哥哥说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功课,想出外寻一清净之地读书。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信中写道: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读书时老师常常拿我们开趣的话“春困、秋乏、夏打盹,此三季不宜读书,冬天太冷日太短,亦不宜读书”。年轻的四弟可能只是在找借口,或者是以读书为借口,想到外面去看看。事实正如曾国藩所言,其六弟和九弟曾在省城读书也并不比在私塾读书有更多长进。所以读书要立志,立志才会发奋图强,才会不甘为下流。
那么读书应该立什么志呢?曾国藩也有他明确的解答: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君子读书,其志要大,其忧也要大,不可因一身之屈伸荣辱而忧。这就是读书人之志!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和儿子的书信中曾多次提到读书要有恒,不可有一日间断,“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能把读书坚持成这样的,也确实需要恒心。反思自身,我深觉惭愧,工作之后常常以工作为借口间断看书,每次考试将近也总以考试为借口,只看考试之书,而间断当前学习之书。“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他把读书比如煮饭,煮饭歇火则冷,须用大火,并且要持续不断,而读书也是,今日翻几页,明日翻几页,日日坚持自有长进,“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曾国藩不仅要求弟弟和儿子读书要有恒,自己更是做到了读书有恒。从曾国藩当年的课程表中可以看出,他每天坚持读《二十三史》十页,练字数百个,记日记、“茶余偶谈”各一则,每月作诗文数首,无一日间断。即使到了晚年,身体多病亦日日坚持读《通鉴》。要知道当年他可是已经身居高位,实在是难得。
相信每个人读书都会遇到难解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高原期”,此时虽坚持用功,却难有长进,很多人在进入这个阶段时便兴趣索然,慢慢地就放弃了。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书信中以习字为例告诉儿子: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处在“高原期”的读书人往往非常困惑,不知如何走出这种困惑。父亲此时的教导不啻是对儿子的一种鼓励。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万不可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他告诫弟弟读书要专一,专一才能深入钻研,明白其中意味,才能学有所成。东翻西阅,什么都想学习一点,那是什么都学不好的。
读书三心二意实则是内心浮躁,静不下心来学习,虽立志于学,却常常受外物干扰,难以有所成。曾国藩在乱世中仍能静心读书,用心钻研学问,学业之精也就不足为怪。
读书须诵读经典
学海无涯,而生有涯,以有涯之生,而穷无涯之学问,实难矣。人生有限,而书海浩瀚无垠,我们不可能把每本书都看完,所以读书要有所选择。那么该读什么书呢?曾国藩教导儿子要诵读经典,并为他开出了书单。
言字形者,以《说文》为宗;言训诂者,以《尔雅》为宗;言音韵者,以《唐韵》为宗。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因为经典之作是经过时间精选出来的,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大多是在某个领域有所成之作。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让人快速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架构,更能让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每门学科都有那么一两本奠基之作,也就是理论源头,把这个源头找到了,理顺了,也就能把这门学科的架构捋清了,架构清楚了,那么对于这门学科的掌握也就不难了。此时再看其它的书也就有了分辨力。
现在有很多宣传每年带读者阅读二百本书的微信公众号,看起来挺励志的,实际上不过是人心浮躁。一年读完二百本书并不难,重点是读什么书。读书求快求多,大多是虚荣心在作怪。书贵精不贵多,有所选择才能有所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