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文学创作本身就不是复制前人,多数生活和创作应该从模仿开始。就如同看了《平凡的世界》就有人同样会写出不一样的平凡的世界。其中的韵律没有变,人如何克服困难,进行搏击。
也有人看了《红楼梦》后,会写几代人几个家族的兴衰历史,其中的韵律还是有危机意识,和人独特一面的不断展示。这些等等的模仿,看似简单,却实属不易。笔墨在于思想,一千个写手,唯有几个人可以写出好的韵律。它是模仿的同时又有了创造。
时代在改变,互联网时代,作品必须和时代紧密相连 和互联网下的大众进行思想的博弈。
任何一件事情,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本身需要前因后果。而文学同样如故,如果没有时代的参照,没有写出时代的集体记忆,那么这样的东西,就不能叫做好东西。
作品看过多了,反而会发现大多数作品的死穴。这死穴就是模仿,仅仅在模仿之中。
更高一级的东西,少有见到。有人说文学的春天早已不复存在。现在深以为然。个人觉得好的作品不多,是因为能表达这个时代的声音肯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对当代文学,有一种肤浅的认识,就是有死穴。它仅仅是一种表达,而并不是深刻的揭示生活的样子和本质。
死穴就如同不能根治般的蔓延,书籍的出版数量比过去多了几万倍,而真正能常读常新的书却越来越少。
人们普遍开始追求现实的普世价值,而不会再过度关注深刻的社会变革下,人们的各种现象。
这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没有统一的答案。
当我知道这些死穴存在的时候,我就会重新思考,既然是死穴,但却没影响大众阅读的时候。我可以从容的证明,自己已经进入深入的思考之中。
所谓深入的思考,就是人,关于人在世界中, 关于奋斗,关于异化,关于虚假,关于还原成一个人的画面。
这下我终于明白死穴就是在于对人的理解还是不够。作家的格局太小决定了作品的大小。
每每看到有人在检讨社会弊端的时候,我会想那只是在言。每每在看到不断滚动自认为一言九鼎的鸡汤时,我知道知识本是是具有风险的,书也是有风险的。这些种种的死穴 让我明白,这个世界说的好听点是五花八门,说的难听一点很多就是乌合之众。
生活在当下,如何用作品自己说话。如何让作品自己开始说话,那时就一定变成了真正的作品。
毕竟如果你相信文学或者书籍还会对你有所帮助的话。那你必须遇见光,而不是那些死穴。
我们不是来表演的,我们是来真正要从生活中学习,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家,拿出足够的勇气,突破一个又一个的个人死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