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丕曹植》读书笔记
曹操(155~220)
曹丕(187~226)
曹植(192~232)
一九四一年一月,周总理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过一首著名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一个典故,这典故要上朔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公元二二〇年,曹丕(字子桓)刚登上皇位不久,就把他弟弟叫来,令其七步时间作诗一首,作不出就处以极刑。
作诗给这么短时间,而且作不出就要杀头,这可真是件奇闻。
但曹植还没走完七步,就高声郎诵了起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用豆莢煮豆,来巧妙地比喻骨肉相残,发出了相煎何太急的抗议,使曹丕深感惭愧。
曹丕为什么如此仇恨曹植呢?这要从他们的父亲曹操讲起。
曹操这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运用巧妙的政治策略,施展高超的军事手段,空手起家,东征西讨,打败了许多实力很强的对手,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儿子很多,按照传统办法,他死后,应当由长子继位。曹操的第一个儿子战死,所以第二个儿子曹丕就成了长子。但曹操最喜欢的不是曹丕,而是四子曹植,原因是曹植非常聪明,而且有才华。
曹操自己也很有才华,他用人也非常注意一个“才”字,说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其它方面有些毛病,也要提拔任用,故对曹植产生偏爱之心,几乎几次要定曹植为继位人。而曹植行为放纵,不加检点,逐渐失去了父亲的欢心。
曹丕则很会耍手腕,比如曹操有大事离城外出,文武百官在城外送行的时候,曹植总是长篇大论的讲一通颂扬父亲功德的话,曹丕知道在这方面不如弟弟,故意一言不发,只是伏在路傍痛哭流涕,表示舍不得离开父亲。这样就给曹操一个印象,四乎曹植有些轻浮,丕比较诚恳实在, 结果还是立了曹丕为太子。曹操六十六岁病死(二二O年)曹丕当了汉丞相,不久便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了他,建立了魏朝,自称魏文帝,称曹操为魏武帝。
心胸狭窄的曹丕对往事当然不会忘记,对弟弟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当皇帝不久,便演出了那一幕作七步诗的戏。
曹丕称帝第四年,把一个弟弟彰害死。因为在继承人问题题上,是站在曹植一边的。加上曹彰武艺高强勇猛,所以曹丕自然是又恨又怕,便请曹彰下棋时,用毒枣害死了曹彰。后又想害曹植,因卞太后从中回护,未能得逞。
公元二二六年,曹丕病死了,当时四十岁,只当了六年的皇帝。他儿子曹睿(魏明帝)继位。
曹植满以为这下卸掉了压在身上的一块石头,自己成了皇帝的叔父,处境总可以有所改善,但他却高兴了半截。曹睿对这位皇叔礼貌上表示尊重,实际却不信任,曹植照样过着冷静寂寞的日子。
公元二三二年冬,曹植结束了他郁郁寡欢的后半生,死时四十一岁。
曹操的诗文写的都很好,有些千古名句就出于他的笔下。比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总是越高越好,海总是越深越好,周公连吃饭时都忙于国事,天下的人心就都归向于他。)又比如:“老骥伏枥,日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马虽伏在马槽边,但还想着要行千里路;有志气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他的壮心也不会消失。)
曹丕在文学上也是有成就的, 留下的诗文数量相当多,仅次于曹植。其中有一首《燕歌行》,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常要提到,因为它是我国最早的较完整的一首七言诗。
曹操曹丕都主要是搞政治的,唯有曹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里。在前期他写的是一些低调高昂,情绪豪放,抒发少年壮志的诗歌。他自比“大国良才”“出海明珠”同一些好友相互勉励,努力上进。他在一首《白马篇》里,是最后写一个少年,“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充满着为国牺牲的壮烈精神,表现了他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在后期,他又写了大量感叹世道艰难,人生无常的作品。“人生不满百,岁岁少欢娱。”“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这一类句子到处可见。他写道:“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在受迫害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能。
曹植后期的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诗中写道:“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爱恩苟不亏,在远分日亲。”这意思是说:太悲伤了,还是别讲这些伤心话吧。我们大丈夫志在四海,即使相距万里,也就像住在隔壁。只要我们兄弟的情义不亏缺,那么隔得越远,就越亲密。
曹植毕生勤奋写作,这一点连曹睿都不得不表示佩服。他的著作,数量很多,他是一个公认的写五言诗的高手,五言诗的发达成熟,一般是从他这儿算起的。
曹植在历史上名气很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对他极为崇拜。有一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天下的财共有一石(十斗),曹子建一人就占去了八斗,我得了一斗,剩下的一斗其他人分去。”这种推崇备至的情况,后来还演变成了成语,叫做“才高八斗”或者“才比子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