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派之缘由
黄岐之
中医的门派或学派不止八门或家,按中医的发展时期不同有伤寒、寒凉、攻邪、脾胃、滋阴、温补、温病、火神等。按医治用药方式不同有针灸、本草、千金、局方、经方、时方等,按师承方式不同有师徒、学院等,按地区不同有齐、秦、河间、易水、新安、盱江、江浙、川、岭南、湖湘等。这些门派的医术各有特色,各显神通,有共同的医典圣经《黄帝内经》,执理法方药之医道。
理法方药是指中医的体系,也是中医实践的思维方法。涵盖诊治全过程的四个基本内容。理,指中医理论;法,指诊法治法;方,指方剂;药,指药物。即明确病因病机,确定预防措施或治则治法,组方遣药。理法方药环环相扣,自然而然,浑然一体,理、法是方、药之据,方、药是理、法之具。不同中医门派的区别在于施不同医方医药,获良好的独特医治效果而被医界认可为门派,不是靠医理述说而立。门派的医方医药是其医法的表现,也就是门派的医术特色是通过医疗实践的方药医疗效果体现的。因些,医法方药在不同的门派医术中具有一致性,各不相同。中医不同的门派医术有各自的诊治体系,内容繁杂,都有其代表人之医典阐述其特色。
由于医法方药不同的门派其医治效果显著,依据医理又均为医典《黄帝内经》,既医术不同,医效独特,有共同的医理依据,以致于相互争论,互不相让,形成学术纷争,形成偏颇认知,难以统一认识,这是让人们对中医产生疑惑的重要因素。
下面,依门派时期,地区,医诊治疾病。主要理论观点等内容,对中医八大门派的医理特点归纳分析,来了解中医门派的共同之处,促进大家对中医的正确认识。
1. 伤寒派:东汉末年及隋唐之际,瘟疫频发,危害极大,河南南阳张仲景等医家,研究民众外感热病医治。主要理论观点:
张仲景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2.寒凉派:宋金时期,干燥的北方连年战乱,疫病流行。河北刘元素总结传染性热病医治,提出“火热论”的观点,创立火热病机为中心的六气病机学说,主要理论观点:
提出人之伤寒则为热病及六经传变皆是热证之说,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中风一病乃由内而生,其病因多是情志失和、五志化火所致。
3.攻邪派:金朝时期,河南张从正吸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寒凉派学说,提出攻邪祛病辨证论治理论。主要理论观点:
论病首重邪气,贵于血气流通;治疗为祛邪汗吐下三法,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证关系。认为邪未去而先投补,则反而助邪伤正,只有对纯虚无实的患者,才可使用补法。治病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提出重视人体之胃气的盛衰,保护胃气,人的正气就能够恢复。
4.脾胃派:金元时期,河北李东垣总结擅长虚损病证经验,结合医典学说,创立脾胃虚弱病医治的脾胃学说。主要理论观点:
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元气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应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土为中心。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将会出现多种病证。脾胃升降失常是内伤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
5.滋阴派:元朝,浙江朱震亨研究阴虚相火病证医治,结合《黄帝内经》和寒凉派理论,创立滋阴降火治疗原则。主要理论观点:
认为人身之动,均为火之所为。人身之火又分为君火与相火。心脏其阳气为君火。相火只能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而表现出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是人身生生不息的机能活动。
正常情况下,人身之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若要防止阴精耗伤,就要防止相火妄动。内伤诸种产生杂病的原因,均可使相火妄动而阴精耗伤,更会使人体阳有余阴不足的偏盛偏衰之象加重,从而产生各种内伤疾病。
治疗火热病,应辨证而治,从虚火和实火分别对待。
对郁证和痰证也提出了辨证论治。
6.温补派:明朝时期,江淅薛已、张景岳总结前人医治用药的弊端,对虚损病证的辨证医治提出温补学说。主要理论观点:
提出重视治病求本、滋其化源、温补脾胃、温补肾命的医学观点。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看待,五脏之中,任何一脏的病变,除与本身有关,还存在着他脏对其的影响,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子母相生的多种关系,再加上邪气与正气的交争,更应加以辨析。
人身之正气根于先天之肾命,充养在脾胃,人以胃气为本,正气充盛,才能祛邪于外,维持人身之健康。治病之根本即在于恢复正气,补养脾胃为治病之根本。
以温补之法升发脾胃之阳气,使阳生阴长,人体气血阴阳得以恢复,形成温补脾胃的治疗特点。强调了肾命对脾胃的温养作用。通过补肾治疗各种虚损病证,广泛治疗杂病。
重视人体正虚为病,认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之说,扶正补虚之理、补必兼温。先以补形体为主,注重温补精血。
认为早衰即是元气大伤的表现。而挽回早衰,即在重振元气。“中年求复,再振元气”,倡其中兴延寿之旨。
7.温病派:明朝末年,温病猖獗,江浙一带气候湿热,疫情严重,温病学派代表总结临床经验并结合前人理论,研究外感温热病及温热病,创立了温病的辨证与治疗理论。主要理论观点:
“温病四大家”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提出湿热温病的辨证论治。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三焦辨证”的学说。提出霍乱之辨证与治则及方法。
8.火神派:清朝末,四川郑钦安医家研习《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之奥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治愈急危重症。弟子传承,医治风格独特,自成一门。主要理论观点:
以阴阳辨诀作为阴阳的辨证纲领,强调阳主阴从的观点。以扶阳为核心,认为人体生命的活动中阳气的盛衰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强弱与存亡。所用之药都是以姜桂附为主。
而在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阳气。治疗上要以扶阳为主。认为"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 用阳化阴"。
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升降就不可能。
中医八大门派医家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疾病,在医治实践探索中,不断归纳和总结医法方药,形成不同门派的特征。其中,创立中医理论新学说,并运用于医疗实践中得到验证,获得了中医界的认可,形成了特色的医治门派。
中医门派的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实践,不同医家针对疾病,探索医治方法。二是总结,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医治的理论认识。三是发展,各门派的医法方药总结认识,是依据医典《黄帝内经》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其内容。因此,中医门派学说都是源自《黄帝内经》医学思想,其医理基本观点不变。中医门派的形成过程是一部中医实践的发展史,是人类医学的科学认识内容之一。
中医理论体系符合科学理论架构要求,经历实践、认识、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检验并完善理论认识的循环渐进过程。中医理论不是某些现代人认为的经验之说,更不是荒谬的“伪科学”。中医理论是中医人士承前启后,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发展的结果。中医理论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另一种科学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