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它为芦苇,有人说它叫斑茅,总之,它是一种多年丛生草木植物。
禾本科,甘蔗属,又不具备甘蔗的甜味儿。
它是生命力极顽强的植物,无论南方或北方,此岸或彼岸,历史或今天,都能看到它挺拔耸立的英姿。
此时,在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的海南岛,在林林种种的热带植物中,芦苇的身姿,依然随处可见。
没有地域,不分年代,莫非它就是传说中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土壤就生长的东东?
早年间,那还是在小农经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中,芦苇的嫩叶可以作为喂养牛马的饲料,秆子既可造纸,又可编蓆,可谓价值多多,用处多多。
芦苇的花也有特殊的妙用,小时候雨雪天穿的毛窝子,也叫木屐,就是用芦苇花编织而成的,特别的暖和。
在我们老家,还有一部地方戏与芦苇有关,剧名为《鞭打芦花》,说的是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单衣孝母”的故事。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高徒,以贤德仁孝名闻天下。后人称他“德与颜子媲美,孝与曾子同位”,故有“笃圣”之称。。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闵子骞早年丧母,其父续弦,然而后母偏爱己出的两个弟弟,苛待闵子,以芦花充当棉絮为其做棉衣。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闵子骞与父亲驾车外出,因过度寒冷,两手不听使唤,令车子滑入沟内。
父亲怀疑闵子骞拉车不出力,生气鞭打他,不料将衣服抽破,芦花纷飞。父亲醒悟,一怒之下,欲休掉后妻。闵子却长跪于父,为继母求情,并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继母深受感动,痛改前非,视继子为己出,自此母慈子孝,家庭和睦。
孔子赞其:“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这便是传颂至今的“鞭打芦花,单衣顺母”的故事。
显然,今天的芦花,早已没有替代棉絮御寒的作用了。
天生有材无再用。如今看那些野生的芦苇,其神情,倒也不算特别的沮丧。
蓝天里,阳光下。
芦苇真挺拔,斑茅多妩媚。
无拘无束,野生野长,自由自在颜值高。
美化大地,制造氧气,可算作别一样的功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