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研究所尚未正式挂牌,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工作已经小有成就。据2016年9月出版的《中国金融》杂志,时任央行科技司副司长兼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货币政策司副司长温信祥、金融市场司巡视员兼票据交易平台筹备组组长徐忠、货币金银局副局长熊俊等人,就各自负责的领域,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对数字货币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并构建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发行流通体系。”
在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工作突飞猛进之时,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在酝酿成型。接近该研究所人士告诉记者,在2016年,当时的主要负责人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申请了名额和编制;到了2016年底,研究所的“三定”方案基本确立,数字货币的研究团队从项目组正式成为央行旗下的研究机构,为事业单位编制。
2017年上半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悄然”对外挂牌。“当时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所走得挺超前的,甚至行里有些人不是很理解。”据上述接近该研究所的人士回忆。“成立伊始,在资金、人才方面有点像‘创业’公司。”
这段时间也是研究所发展的重要时期,该人士称,当时研究所在姚前等人的带领下,申请了多项专利;尤其是人员配备上,从初成立时期的10几个人,逐渐增加到30多个,以技术型人员为主;当时也有部分商业银行的人员参与。
从专利申请时间可以看出,中国央行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研发工作进度。据启信宝显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有52项专利。专利申请集中于三个时间点:2017年6月26日提交了35项相关专利申请;2017年12月28日提交了13项相关专利申请;2018年3月26日提交了4项相关专利申请。其中,涉及数字货币钱包相关应用的专利数量达21项。
在此过程中,另外一项重要进展是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法定数字货币原型系统研究成功。
2016年7月,央行启动了基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研发工作,决定使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试点应用场景,并借助数字票据交易平台验证区块链技术。
“当时想把票据交易当成一个交易场景来测试,配合央行数字货币测试的机构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杭州银行等五家金融机构。”有参与当时票据交易的人士称,在2017年初,央行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
数字票据基于区块链全生命周期的登记流转和数字货币票款兑付(DVP)结算功能已经初步实现,从而验证了数字货币在数字票据场景应用中的可行性。
在姚前2016年9月发表在《中国金融》中的文章中,也可看出当时团队对此平台的考量——“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也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可以选择一两个封闭的应用场景(如票据市场等),先行开展推广,观察其使用效果,逐步积累经验,随时改进和完善,待成熟后再推向全国。”
除了数字货币研究所,央行系统内成立了另一家研究机构。2017年9月中旬,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在杭州成立了区块链研究院。资料显示,中钞区块链研究院注册地在杭州,主要跟踪研究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技术与应用。该研究院隶属于中钞集团核心企业之一的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据悉,该研究机构参与了票据交易平台的研发。
另外一项重要成果,是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原型系统(简称原型系统)。据姚前2018年5月发表在《软件学报》上的文章——《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实验研究》指出,原形系统探索了二元模式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转移、回笼闭环流程等步骤流程。“在姚前等人的带领下,央行在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框架设计等方面都做得不错,在国际上也算比较超前。”上述人士说道。当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但是在当时的围绕区块链技术衍生的“炒币”、“ICO币”等环境下,进行得也比较艰难。
穆长春表示,“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就已经是996了,做相关系统开发。”“穆长春出任数字研究所所长后,比较高效地推动后续工作开展。”接近研究所人士告诉记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