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31篇《小雅 瓠叶》

《诗经》学习第231篇《小雅 瓠叶》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3-02-21 12:11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31篇《小雅  瓠叶》

原文阅读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译文参考

瓠叶翩舞瓠瓜香,采来做菜又煮汤。

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酒杯请客尝。

野兔肉儿鲜又嫩,烤它煨它味道美。

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敬客喝一杯。

野兔肉儿鲜又嫩,烤它熏它成佳肴。

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回敬礼节到。

野兔肉儿鲜又嫩,煨它烤它成美味。

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劝饮又一杯。

字词注释

(1)瓠(hù):葫芦科植物的总称。

(2)幡(fān)幡:翩翩,反覆翻动的样子。

(3)亨(pēng):同“烹”,煮。

(4)酌:斟酒。

(5)言:助词。

(6)尝:品尝。

(7)斯:语助词。

(8)首:头,只。一说斯首即白头,兔小者头白。

(9)炮(páo):将带毛的动物裹上泥放在火上烧。

(10)燔(fán):用火烤熟。

(11)献:主人向宾客敬酒曰献。

(12)炙:将肉类在火上熏烤使熟。

(13)酢(zuò):回敬酒。

(14)酬:劝酒。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燕饮诗,描述了普通人家热情待客的小诗。有人认为是主人在宴饮宾客时表达自谦之意的诗,有人认为是宾客所做。

        全诗共分四章,形式上全用赋法,颇具雅诗特点,然诗中反覆咏叹者多,渲染描绘者寡,又与风诗相近,故龚橙《诗本谊》谓此《小雅》“西周民风”之一。

        首句“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写采来的鲜嫩的瓠瓜叶子做菜蔬。诗人取瓠叶这一典型意象,极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瓠叶味苦,则所食非美味佳肴可知,但主人并没有以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清代学者陈奂说,主人把酒拿出来,先尝一尝,看看酒怎么样,这就是燕饮时礼的第一步。因为献酒的时候要客气认真,就是要“酌言尝之”。

  诗后三章以白头小兔为叙赋对象,从另一面极言菜肴简陋。“一物而三举之者,以礼有献酢酬故也,酒三行而肴惟一兔首,益以见其约矣。”(《传说汇纂》引张彩语)《诗经》时代,关于荤菜,有“六牲”之说,即豕、牛、羊、鸡、鱼、雁(见《礼记·内则》),在正式宴请客人的场合,据礼当备“六牲”,而兔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就如同北方谚语所谓“狗肉端不上台面”一样。

        明了这一点,便可看出同是宴饮之诗,《小雅·伐木》有“肥羜(zhù,小羊)”“肥牡”,《小雅·鱼丽》有“鲿”“鲨”“鲂鳢”“鰋鲤”,和《小雅·瓠叶》中仅有“瓠叶”“兔首”相比,厚薄奢简尽显。

      不过,主人并没有因小兔之微薄而废燕饮之礼,而是或炮或燔或炙,变化烹调手段,使单调而粗简的原料变成诱人的佳肴,复以酒献客、酢客、酬客,礼至且意切,在你来我往的觥筹交错中,可以看出主宾之间确实“有不任欣喜之状”(陈延杰《诗序解》)。

  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来看,《小雅·瓠叶》确实算不上雅诗中的上品,但它却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这首诗既表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又表现出礼仪之邦所独有的尚礼民风和谦虚美德。

《瓠叶》学习的反思探讨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周礼是非常严格的一套系统。古人就是在这种对礼的遵守中,看人是不是君子,受没受过君子的教育。正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鞠躬也好,拜也好,跪也好,都从姿态好不好来看。所以,礼主敬,要认真做好每一步。

        在中国,有个老话儿叫“挑礼”。不论婚礼、葬礼,都有人挑礼。尤其是做客人,常有挑礼的,说主人对他哪里不周。《左传》中有记载,如果有人行礼不敬,就有人判断这个人长不了。为什么?因为礼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代表一种神圣和庄严。有人在公共场合正要展现美好修养的时候却不认真,他对礼不恭敬,大伙就对他不恭敬。一个受社会群体反感的人,怎么可能走得远呢?

        今天不需要恢复那些老礼,那是有古代慢节奏的生活背景的,任何风俗和仪式都会发生变化。但是,任何社会都有庄重的场面,再自由开放的社会都有,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

      通过读这首诗还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在它的原创时代,用繁文缛节塑造大家的同一性。所以周礼到处流传,它在熏陶人。一拱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受过礼的熏陶。后来,中国人的表情也代表中国文化。长相代表自然,中国人和日本人、韩国人几乎是一样的,但是表情却显示出文化的熏陶,这种熏陶就是从细微的礼和老传统过来的。《诗经》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记录了这个老传统刚刚形成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礼是什么样的。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酒过三巡”的来历

        这首诗涉及周代饮酒礼,饮酒礼最基本的单元就是“一献之礼”,又称为“三爵之礼”。周贵族饮酒以三为单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酒过三巡”的来历。他们有的时候搞到“九献之礼”,那就非常烦琐了。这也体现了周礼的特点,典礼是非常累人的。而且礼主敬,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不能出差错,出了错你就要丢丑。

        “一献之礼”到底包括什么?就是《瓠叶》中所写的“酌言献之”“酌言酢之”“酌言酬之”,亦即献、酢、酬三个步骤。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大体是西周后期,或者东周初期。雅和颂的创作,尤其是小雅,可能延伸到东周初期。那时,朝廷有意振兴,也举行了一些典礼,但是场面已经不如西周了。

      献酒很麻烦,以乡饮酒礼为例。这是一年到头时由乡大夫主持的典礼。先要谋宾,就是和乡大夫们、手下人谋,看今年谁做得好、表现突出,请他当宾。这里说谋宾,而不是谋客,因为宾和客是有区别的。一个乡里的人没有外人,所以被请的人叫宾。宾不止一个,有主宾,有副宾,还有介宾。请完宾,就通知人家,而对方要客气,说自己不够资格等等。等把典礼的日子定下来之后会再通知一遍,尤其是到前一两天的时候。我们今天也延续着这个习惯。如果有人说请你吃饭,但是到了临前不通知你,还真不能去。

      等宾来到典礼上,就要迎宾。服侍人员引导着宾,大家往里边走时要讲究秩序。一进门,谁走哪个方向,登台阶子、拐弯的时候怎么请人,怎么做动作,怎么做手势谦让,都是有规矩的。

      中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北边两个大柱子之间及柱子附近这一片范围,就是堂,在典礼的场合是敞开的。北边有墙,墙后边有室,就是睡觉的地方。典礼时,主人一定是从东边的台阶子上,这叫坐阶,这一片地方是主人活动的。西边的台阶子叫宾阶。宾主落座以后,主人都是背靠东方面朝西,宾一定是面朝东背朝西,不能乱。因为“宾者,敬也”,要敬宾。

        坐下来(实际上是跪着)之后,主人要向宾献酒。主人从筐里取出酒爵(一献之礼主要用爵)洗干净。这就是敬客之道——洁净。法国有个学者叫比奥,在二十世纪早期研究周礼,就发现中国古代早期典礼特别讲究卫生,献酒的时候,要当着客人的面把杯子洗干净。堂下有个专门的台子,对着大厅,设着清水。这个时候宾不能大模大样地闲着,要谦让、客气,抢活儿干。我们今天在类似的场合也常说这样的话“我来吧”。主人则要给对方拱手,让对方回到位置上去,然后再拿着杯子倒。这个过程中,主人特别累,只要从地上站起来就要洗手,因为手脏了。宾也一直不敢坐下,始终在那儿,感觉随时可以起来帮忙,要做这种姿态。最后,主人终于把酒倒好了之后,放到宾身前,还要拜,请他们喝酒。这时宾先要倒退,因为人家拜他。然后再把酒取来,饮了之后要“告之”,说“好喝”“好喝”,告诉对方酒很好。这叫一献,就是诗说的“酌言献之”,向宾敬酒。

        献完了,该酢了。“酢”是宾回敬主人。他也要下去洗杯子,主人也要谦让。相对而言,宾坐下来给主人回敬礼的动作少一些,但是要拜。又是拜来拜去,最后把酒放在席旁边,主人取。主人还要拜,喝完之后不用“告之”了,因为是自己家的酒,不要再说酒好。这就是酢,回敬主人。

      接着,到了典礼的最后一步,就是酬。主人在饮过宾回敬的酒之后,还要洗爵,洗完爵之后先自饮,然后再倒酒,这一次要劝酒,劝导宾再饮,称为“导饮”。但是一般宾就不再饮,而是放下酒杯,因为礼还要进行下一步。这就是所谓“一献之礼”。《左传》里记载,鲁国的君主到楚国访问,搞到九献。就是一献一酢一酬,做了九次。

参考资料

《讲给大家的诗经2》,李山,东方出版社,2021年6月

《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0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31篇《小雅 瓠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wn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