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疏义

作者: 李宗奇 | 来源:发表于2019-12-26 16:29 被阅读0次
    《正直》----作者:李正 己亥年 腊月初一

    自己的路必须自己一个人走完且直线是最快的距离。----李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一个人一条路,但是我们都活在这个三维世界里,所以你会发现,虽然我们可以肩并肩,甚至手拉手,但我们却有着天壤之别,道理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且别人的路無论那看起是怎样的都与你无关你只管走好你自己的路走你自己的路这是必须由你自己一个人来完成的,你無法真正的去“屏蔽”困难,因为困难他就在那儿,他是客观存在地,他是你路地一部分,你亦無法真正地去绕开他,因为那看似取巧的聪明,看似钻空子地快速实际上倒成为了真正地绕远路了,你可以先绕远路,但是你最终始终还是要面对他,因为那是你人生地一部分,是你‘路’地一部分了,道理是一样的。

    但其实来讲,直线是最快地距离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摘自《论语·雍也》)人生本来就是一条直路一条正路但是我们因为种种原因畏缩了逃避了止步不前了那是我们个人的问题不在命而在自己。命里,会给你设置很多“障碍”,你认为那是命于是你畏缩了那是你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命的问题了命就是命,路就是路,人生的路,大抵都难,大抵都难可是你畏难而不前,而走歪了,甚至走反了,走错了而责怪‘命’,那是不对的。

    也许,你天生成为‘歪’的概率,比别人大,比很多人都大,都大很多……你甚至根本就没机会接触正确地教育,更不用说听到正确地引导了,所以,你就该‘歪’吗,所以你就认为,‘歪’是你的命吗,我说,或者是这样或者不是

    诚然,你地路上,“荆棘”比别人多,“陷阱”比别人多很多,但那仅仅是你的命你的路是这样但不代表你一定要成为这样地人。人生路都有荆棘,或多,或少,可是这不是让我们真实堕落地借口,与托辞,‘只是一个借口,人人路上都有障碍,可能你的确实“多”一点,‘多’是相对而言的,但那又怎么样呢,自己的路自己走完且痛苦無法屏蔽困难無法取巧只能去面对直面

    直面,是人生唯一的解答了,道理是同样的。就是正面,正身正心;就可以了,人生就一个:‘就一个正身正心。不管遇到什么样地困难,不管遇到什么样地事情,专注眼前的路,正面他,不要怕;正身,正心,规范自己的行为直面一切……你要相信那就是你的命你的路但那绝不是你逃避你畏缩甚至罢你变成另外个人地借口与推脱了你推脱不掉,‘就是命你畏缩了你逃避了那是因为你害怕了仅此而已道理是同样的

    你畏缩了,你逃避了,你成为了另外的人,那不是‘命’的错,你的路,本该如此,即便千疮百孔,你依然能不改初心吗,我们现在总说:不忘初心,这个‘初心’是什么,即便道路曲折,你畏缩了吗,你逃避了吗,你‘罔’(‘枉’)了吗,这个初心是什么,这个初心就叫赤子之心,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摘自《孟子·离娄下》)人生路,是难,但那并不是我们为恶,或为邪地借口,与推辞;每一个婴孩儿从初生那一刻起自备染净种子’,你的路刺激了你的染种子’,使你变的乖戾偏僻但不代表净种子不存在人生路是难但再难也不要忘记了我们天生的净种子’,那就是初心那就是我们任何人一生不能忘的本心道理是同样的找到净种子’,然后将之发扬光大发展壮大这就是《孟子》一书的要义了《孟子》这一本书都在说净种子’,以及找到净种子’,发扬壮大净种子了道理是一样的。不找净种子,或者没想找净种子,那在孟子看来,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和人生地缺失,孟子曰:“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摘自《孟子·告子上》)这里孟子说的:“放心”,一般认为,就是指的‘失去的本心’,或‘失去的善心’,“放”,在这里面做:丢失,或失去的意思,孟子说:舍弃自己的路不走,失去善良地本心而不寻找,就像我说的,遇到了荆棘,坎坷,畏缩了,于是“顺坡就下”般地激增了自己地‘染种子’,还认为都是‘命’的错……芸芸,这就叫:“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了,道理是一样的。而《孟子》所要讲地中心思想,既是把‘放心’找回来,“学问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摘自《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句话可以作为《孟子》一书地中心思想之一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念书的人,学儒地人最本质地要義就是把自己地净种子’(既:心)找到并将之发扬壮大,孟子称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摘自《孟子·公孙丑上》)这个‘养气’,也是《孟子》一书地另一个中心思想了,(《孟子》书中)一个是“找心”,一个是“养气”,二者几乎贯穿了《孟子》地全文,而孟子也直言,‘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就说明了,‘养气要在得心以后……

    所以儒生们还是从归正自己地行为开始吧,想要走完自己的路,先要找到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心以后,才能归正自己的行为,归正了自己的行为以后,才能壮大自己的气,气壮大之后(“至大至刚以直养而無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摘自《孟子·公孙丑上》)才能直面人生地一切苦难,不然,就是以‘命’为借口,被‘染种子’所“挟持”,而陷于‘桎梏’当中了。逃避,回避,止步不前,是‘桎梏’地常态,那就不是直面,而是畏缩;既:“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人一旦因为‘命’中地种种困难而有了‘不慊之心’,则气就会馁,所谓:气馁,正此谓也。人一旦气馁,自暴自弃,或破罐破摔,则容易走歪路,“美其名曰”,是‘命’,实际上是自己地‘染种子’占了上风,罢‘净种子’压下去了,这就叫:桎梏,也是人不能走完自己路的,最根本原因了。所以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读书高’,高就高在能把自己地‘本心’(既:初心,‘净种子’,天命之性,等)找到,这是最关键地,一旦找到了本心那么走完自己的路也就顺理成章了無非是一个:‘,既像孟子所说地那样,孟子曰:“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摘自《孟子·尽心上》)那样地,能够‘正命而死’,也是从古至今,古往今来地每一位圣人贤者,所共有地无憾了。道理是同样的。所以古圣也说,‘千古圣人是一心’,这‘一心’,就是我们要找地:本心,也是大人地‘赤子之心’,是‘净种子’,也叫:天命之性了;道理是同样的。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摘自《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摘自《论语·微子》)柳下惠这话说地,很对,‘直道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而,宁直不枉,宁折不弯,也是儒家思想地核心要旨,与中心精神了,道理是这样的,一样地。----《孟子疏义》作者:李正,己亥年 腊月初一 作于家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xl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