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和家里通了电话,母亲告诉我,我在网上买的东西快递收到了,再次问我五一回不回老家。我还是不想回去,然后母亲突然告诉我家里要搬迁了,我听到后愣了愣,就问是不是要和舅舅家一样,母亲告诉我说,有的人家能得两套,我们也就是得个大点的,一百多平的房子。
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我的本意不是这个,停了停向母亲解释到,是不是像我舅家一样搬迁时要租房住,要不要早点找地方。
挂了电话,反而有些伤感,我记忆中的家就要消失了。
这事早有征兆,因为我家几里外的大片耕地就建成了公园,邻居家的奶奶告诉我说当时麦子都马上要收割,直接就全毁掉了,用我们那的方言就是太败坏了。
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的反应才相对这么平静吧。但那毕竟是我生活了20年的家啊。
1
很多教科书上介绍什么要热爱家乡,说实话可我现在真的对老家不太喜欢。四季分明的平原地区,工厂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小地方的人言可畏与潜规则,但我也承认老家人有很多中国人的共同优点,比如勤劳能吃苦。
那里的深夜,是安静的夜,也少有我这样晚睡的人。
我20岁之前就没出过省,也从未想到此后能去这么多地方。
前年在云南时的第一个房东跟我聊天时讲到,他们祖上是宋朝官员被贬过来的,古时就是流放到边疆。
去年在西宁,上电梯时进来一位老人,记得是因为问他到几层讲了话,听他一口京味就提出了疑问,老人说是北京人,几十年前过来支援边疆的。我问他现在还回去么,老人说回不去了,孩子都在这边成家了。
再早前些年在香港,朋友帮我找了浅水湾的人家借住一周,主人很热情,同时也很有兴趣想知道内地的事情。交流中得知,他们是之前搬到澳洲去了,后来又搬回来在这边买的房子。我估计,应该是97年香港回归前搬走的吧。
2
前段时间有人拉我进微信群,说是今年是512十周年,大家要聚一聚。我对此不感冒,过去就是过去了。其实2012年的时候,我就又到过一次都江堰,那里已经完全是崭新的家园了。
我曾经和一对羌族夫妇一起到过他们儿子学校的废墟前,那时已是震后一年半。当时不允许拍照,我偷偷拍了几张被保安发现后制止。
而他们的小女儿在学校中幸存下来。我又和他们到了北川的家,是政府资助重建的,还没完全建好。晚上睡觉前,夫妇主动跟我要照片,希望我传给他们。
两三年后,我突然有天上晚班时接到电话,原来是他们的女儿初中毕业上中专,向我咨询选专业的事情。
真巧,敲着键盘,不经意间瞟了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今天已是4月12日。
3
我出去转的时候,并不追求要去什么热门景点,也极少拍照。反而常常碰到很多有意思的人。
在一个云川交界处的大山深处,有天散步时和一位摆摊的大爷聊起了天。开始以为他是当地的少数民族,事实是他告诉我,一两百年前他们祖上为了逃避战乱,从湖广地区来到这儿的。
当聊到从山里出去交通多不容易时,我又知道了他当兵的事情。中越冲突时,他也到了前线,但幸运的是,只几个小时就结束返回了。再后来他的生活可能和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相似,唯一有点不同的是他有两对双胞胎儿女。
如果说跟这事儿还有关系的,我还知道有一位身家千万的商人,有天因为开了个玩笑很伤心,因为他说会想起自己带的那些兵。
每到过年过节,他都会去那些永远回不到家的士兵父母家里,当面向他们发现金慰问。
4
我的老家在哪里呢?我们那个地方周围人家都是张姓,而我们的姓氏只有一家。曾因为这个问题问过奶奶,她也回答不上来祖上的事情。父亲也不知道,反到是母亲提起过,说是从陕西过来的。
很多事情已经无从得知,历史变迁总是把人们的记忆慢慢磨掉。
电话中母亲还告诉我,舅舅最近也很伤神,表嫂的娘家在为拆迁后舅舅得到两套房子的事闹腾。说起我的表哥,常年在国外工作,经常一年半载才回趟国,他则是准备搬到海边城市安家。我对他学的那些工程基建不感兴趣,但放到现在的大背景下,他就是一带一路的当事人吧。
母亲也曾提过,老房子被拆前时,舅舅还专门跑过去看看,说是舍不得。
或许我也要看老家最后一面了。
从此,故乡变梦乡。晚安。
(玩卡记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