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时代巨变下的悲剧——孔乙己

时代巨变下的悲剧——孔乙己

作者: 一颗童子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16:09 被阅读0次

今天一大早起来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其收录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之中。《呐喊》主要抒发了鲁迅先生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和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鲁迅先生喜欢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用一个小人物,一个小镇子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现状,《孔乙己》这篇小说也不例外。孔乙己是鲁镇里的一个“文化人”,每天满口的“之乎者也”“君子固穷”,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鄙视劳动,颇为清高,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条,在没有任何生活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仍不放弃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穿着一身好似十几年没缝没洗的长衫不愿劳动,不愿与短衣帮的人“同流合污”。他好吃懒做,迂腐至极,在偷了别人书的情况下,狡辩说“读书人怎么能说是偷呢,那是窃书”,可见其迂腐。他身材高大,情愿行那偷窃的腌臜事,也不愿意付出劳动力,即使因为偷窃折了腿也没给他买多大的教训。

但孔乙己也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他给小孩吃茴香豆,教“我”写茴字,不欠酒馆的钱。从孔乙己这些行为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大众的冷漠及对他的讥笑讽刺。在周围为嘲笑他没考到一个秀才,来钱路子的不干净,偷窃被抓被打,他也只有找小孩子寻求安慰。

那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到底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的呢?这里面不乏有这几种原因,第一,冷漠无情麻木的社会;第二,其自身的好吃懒做,不愿劳动,自命清高,至死不悟;第三,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其的迫害,这也是他悲剧的根本原因。他苦读半生,没有考得半个秀才,却习得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的恶习,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终生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

小说在写出孔乙己这一形象时,也反映出了社会的形态,人性的麻木,世态炎凉。如开头写酒馆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在社会的冷漠麻木下,人们只有找一些落魄的人来说笑讥讽,向别人抒发恶意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快感。

鲁迅先生写出孔乙己的迂腐麻木,好吃懒做,但就是这样一个废人,也有他善良朴实的一面,这样一个复杂的例子,激起了人们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感情的同时,更加激起人们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愤恨。

相关文章

  • 时代巨变下的悲剧——孔乙己

    今天一大早起来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其收录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之中。《呐喊》主要抒发了鲁迅...

  • 孔乙己的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

    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孔乙己的脸色描写的表达作用 怎样看待孔乙己的“偷 孔乙己与酒 孔乙己的神情描写

  • 孔乙己: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又读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觉着身边有很多孔乙己,包括我自己好像也都有孔乙己的影子。 一个人最沉痛的悲剧...

  • 时代笑声

    “只有孔乙己来了,才可以笑几声。” 在鲁迅的时代就有一群孔乙己!

  • 由孔乙己的悲剧说起

    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我们感受到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自命清高、迂腐可笑、死爱面子的封建...

  • 孔乙己悲剧的个体原因

    “社会对苦人的冷漠”是周伏园对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主题解读。 在别人的笑声里,孔乙己走完了自己的悲剧一生。...

  •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 《孔乙己》:读不懂孔乙己的悲剧,因为太年轻

    在读书的时候,读《孔乙己》倒是没有多大的感触,只觉得他是一个迂腐落伍的可笑之人。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孔乙己...

  • 《孔乙己》

    文章来自网络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让人心生悲凉的悲剧人物。他虽是一个“读书人...

  • 新时代孔乙己

    有人相爱 有人夜里看海 有人看着汉餐吃不到饭 开学过后,夏天是一天热比一天,看看将近炎夏;我整天吹着风,也须穿上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代巨变下的悲剧——孔乙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by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