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后凯恩斯经济学亦称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进行解释和补充,把凯恩斯的“短期的比较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和“动态”分析,先后提出了“经济波动论”和“经济成长论”。西方经济学界把这种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称为“后凯恩斯主义”或“新凯恩斯主义”。
后凯恩斯经济学分为两大支派:一派向“左”转,企图进一步割断凯恩斯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的联系,形成了“新剑桥学派”,即“凯恩斯左派”、“新李嘉图学派”;另一派向“右”转,力图把凯恩斯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联系在一起,形成“新古典综合派”,即“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由于这两个支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英国、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美国经济学家,因此,“新剑桥学派”又被称为“英国凯恩斯学派”、“英国—意大利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又称为“美国凯恩斯学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