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525/f729c9f2655eb9b3.jpg)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尊重别人的内心需求。
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当然我的思想很简单:一是我觉得共同成长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二是从共同行走中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我要追随优秀。
我还是想简单了,因为我想的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结果,我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没有征求别人的同意,当然我这个马大哈总是认为这个没有必要,因为我任性地认为我的选择是对的。
但我必须承认自己还是错了。
说白了,我太自以为是,我高估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且我总是用“自以为是”做假设,我没有走出固定思维的局限。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我不要你以为,我只要我以为。
是病就得治!
我必须认真反思自己,虚心接受批评。
当然批评听得多了就习惯了,这虽然并不能给我造成伤害,但是我心里还是出现了不舒适。
一路走来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批评,我已经习惯被批评,虽然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接受这些批评并内化吸收,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内心没有涟漪,只不过我能做到溶解罢了。
如果让别人用几句语言就打倒了我,我就太low了。
被批评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最起码我们被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这样我们就能在以后的行走中避免犯下更多的错误。
即便是夫妻这样的亲密关系,我们也要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需求。
比如老李曾告诉我不要在简书中写他,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的事情了,他觉得这样让他很有压力,但是他没有幸福吗?比如上次去看车展,他回来的时候告诉我偶遇一个美女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这让他很是诧异,一问才知道是通过我的文字认识他的,那一刻他不也挺开心的嘛。
从我的角度考虑,我认为没有什么,再说你一个普通人,做的也都是寻常事,谁会去关注你?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其实你对任何人都不重要。
如果换成是老李写我,我肯定不会像他那样去想,我甚至会很享受他给我的“人设”,我觉得自己值得别人去学习点赞,我的自信让我的配得感更强一些。
配得感来源于对自己足够自信,高自尊的人配得感就强,低自尊的人配得感就很弱。
不是所有的奶都叫特仑苏。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认知的不同。同样一件事,因为看法和想法不一样,自然出现的行为结果也不同。
比如别人对我的看法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如果别人非议我,我根本不会花时间和他们去争辩,我会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上,我要强大自己,让他们高攀不起。
我们常说“四十而不惑”,这个“不惑”就是自我的认知,也是这么多年对自我的救赎。
当然换一种思维,我们也应该感谢那些每天惦记自己的人,人家花时间和精力在我们身上是一件不容易的时候,他们是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来成全我们的存在,我们还真应该谢谢他们。
我这个人早期受魏书生先生的影响最多。每次遇到困境的时候,我都会听魏书生先生的报告,他的讲座分享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换一种思路看问题,其实换一种思路就是要用阳光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人与事。
我非常喜欢《终身成长》这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们一定要突破固定思维的局限,用成长型思维来引领自己。《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自卑,但正因为自卑,我们才实现了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没有人能阻挡你奔跑,阻挡你的只是你自己心中的篱笆墙。
《思辨与立场》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谈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不是我们天天批判别人的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是批判自己的想法,就是我们脑海当中所泛出的那种被愤怒所裹挟的或者被恐惧所裹挟的语言,我们必须学会洞察自己。
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否定的过程,我们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成长。
我小妹是最喜欢用视频发朋友圈的那个人。一次我在给父亲刷鞋的时候,我一边自己胡乱哼唱一边做着搞笑的动作逗母亲开心,没想到小妹竟然把这段视频给我发到了她的抖音里面,这让我很是吃惊,我甚至想到这是不是颠覆了我的教师形象。
但是看着小妹开心的样子,我顿时释然,随他去吧!咱就是一普通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后来我把小妹的视频也发到我的视频号里面,没想到点击量还很高,大家又一次看到了我生活中可爱的一面。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这三件事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管好自己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活得没有边界感,尤其是我这样大大咧咧性格的人,我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自然我也会忽略别人的想法,所以我还是需要让自己多一个脑袋,凡事做到三思而后行,而且注意自己做事的边界,不要越界。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习惯看书,一本本地翻,没有目的,但是在翻阅的过程中,我走出了不开心。
当然不开心不是因为别人批评,而是责怪因为自己不会做人做事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我内心的自责与反思。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听人劝吃饱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