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第64~66讲。
用三句话总结
1.资产价格不取决于资产内在价值,仅取决于人们认为是否有价值;
2.所有资产的回报率都会趋向于相等;
3.保险就是花钱买“未来收入一样”这个服务。
资产价格取决于人们认为是否有价值,这和前面日记的内容一致,认为主观价值比客观价值更能够解释诸多现象。
比如,在股票市场尤为明显,我们在股票市场上看到很多,股价与公司实际价值不一致的例子,特别是一只业绩很差,不存在什么持续的盈利能力,但只要相信有人在炒这只股票,有人愿意买,就能够找到接盘侠。
再举一个不那么明显的例子,就是每年最佳影片的选择,评委们选的不是他们最喜欢的电影,选出来的是认为其他评委会选择的电影,选美比赛也是一样。
所有资产的回报率都会趋向于相等。
怎么理解这句话?
首先可以假设有一个资产的回报率较高,那么人们看到回报率较高,有一部分人就会做,有了人的竞争,就会增加成本,成本增加,收益没有增加,回报率自然下降,直到回报率回归到社会正常水平。
当然这个过程是理想状态,现实中有些资产是存在护城河的,不是轻易能够进入,也可能因为竞争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保险就是花钱买“未来的收入一样”的服务。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先来说说面对风险,大致存在这样三类人,风险偏好型,风险厌恶型和风险中性。
这三类人面对风险,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比如,给你10元,第一种做法是直接给10元,没有任何风险;第二种选择,是给你10%的机会拿到100元,90%的可能什么也拿不到。
风险偏好型,更倾向于选择第二种选择;
风险厌恶型,更倾向于选择第一种选择;
风险中性,两种选择没有特别偏好,选择哪一个看心情。
那么面对未来的疾病,这三种人会有什么策略呢?
风险偏好型,会选择储蓄,如果不生病那么储蓄下来的钱就赚了,如果生病了,将钱花了只怪运气不好;
风险厌恶型,会选择买保险,这样未来收入不会跌宕起伏,未来生病也不会影响收入;
风险中性,没有特别偏好。
发现没有买保险的主要是两类人,风险厌恶型和风险中性。
保险的作用,并不是我们平常通过保险销售员所说的,是为了分散风险,而是为了保证“未来收入一样”的一种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