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消失的地平线》 ——欧洲人心中的桃花源

《消失的地平线》 ——欧洲人心中的桃花源

作者: 北冥小鱼鱼 | 来源:发表于2020-08-06 20:50 被阅读0次

一、      畅销背景

a) 1936年,首部香格里拉电影问世,那些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07.28-1918.11.11)摧残的欧洲国家还没彻底恢复过来,又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09.01-1945.09.02)的威胁,欧洲人从这部书中学会了“适度原则”的可行性,处在现实世界纳粹主义带来的邪恶威胁中的人们,没有理由不向往香格里拉;

b) 20世纪年代末,东方文化尤其是印度文化对西方学者的吸引力极大,写这样一部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理想国算是借势而为;

c) 作者本人的营销能力,一方面这本小说在英语世界走红后,作者本人有意促销法文版,请鲁塞弗拍摄照片《畅销书》(1933年摄于诺曼底海滩,画中一上层女子在海边读的就是该书,而她的情人则在旁边读相关书评)。

二、       书中人物

a) 霍夫·康威(英国驻南亚某国大使馆领事)他对应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代表被战争摧,毁过的人类精英,他身上有难以愈合的战争创伤,他是理性的思索者,是典型的英国人,他傲气、深邃,有一双“剑桥蓝”的眼睛,“剑桥蓝”和“牛津蓝”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作者用他的眼睛象征智慧和理性。作者通过这双眼,晴来观看香格里拉,使香格里拉呈现本来面目,一切都是客观的,没有感情波动造成的不确定因素。毫无疑问,康威代表了人类理性和善良。

b) 查尔斯·玛里逊(英国驻南亚某国大使馆副领事)在香格里拉的世界里,玛里逊是恶的化身,他,对应的是新一轮世界大战的拥护者,代表贪婪的物质占有欲。从一开始,他就拒绝被劫持到香格里拉。进入香格里拉之后,他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外面的纵欲享乐,他贪婪地发现了香格里拉的金矿比南非更容易开采,最后他用金子雇佣脚夫,劝诱康威逃离香格里拉,还顺便诱拐了香格里拉公主。毫无疑问,他就是伊甸园中蛇的化身。他意味着人类都将因为恶的诱惑而失去乐园。

c) 罗伯特·卜琳可萝利(法国东方传教社的女传教士)她对应的历史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西方文明之后基督教所作的垂死努力。同时,她也意味着西方女性解放的产物,她矜持、聪明具有吃苦的勇气,然而,她内心的力量却是弱小无力的,面对香格里拉具有磁性的宽阔魅力,她最终皈依了香格里拉。她留下来是为了传教,香格里拉有足够的宽容心怀接纳她的偏执宗教观。最高喇嘛说得好,“任何宗教都是适度正确的真理。

d) 亨利·巴那德(查尔摩斯·布来亨特)(美国在逃通缉的金融诈骗犯)他对应的是美国股市大崩溃后的萧条时期。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巨大破产者的思想。他在美国诈骗了数亿美元,被多个国家通缉追捕。最终皈依香格里拉。表明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作用,也适用于香格里拉。作者以此说明香格里拉是一个超越了善恶,能包容人类一切习性的理想世界。香格里拉有足够的信心化解一切恶习。

三、      故事梗概

四名不同身份的人本来准备乘坐飞机逃离战争,却因冥冥之中的“预安排”被带入神秘王国香格里拉,这里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物质充裕,精神富足,环境优美,集文明、先进、真善美于一体。有最先进的智能马桶、有藏书量丰富的图书馆、有精通不同学科的各种专家、有优雅美丽的弹琴少女、有服务周到体贴的侍者、有储量巨大的金矿、有热情好客的本地居民……

一方面享受现在如梦一样的理想生活,另一方面在想办法走出去回到原来熟悉的世界中。

在等待的过程中,主人公康威因其冷静客观的行为处事方式获得此地“大师”(大师本身也是一名外来者,已活了250岁左右)接见,与大师畅聊几次后决定呆在此地,参与本地管理的同时可以修的长生不老之法门,从而有充足的时间来静心感悟生活本真。剩下的3人中有因逃避外界追捕、致力于传教而选择留下来的2人,也有执念于外界现实生活而非要逃离的小伙子玛里逊。

最后“大师”圆寂前,康威临危受命,接任大师职务,管理本地。但在玛里逊的一再却说,以及心爱的弹琴少女吸引下,最后与小伙子一起逃离出去,又终身找寻香格里拉……

四、       金句摘录

a) “你们有没有诸如选举之类的民主行为?”

“这倒没有,如果确定了是与非并拿出来公布,老百姓就会给吓坏的。”

b) 威胁?当然了,哪个地方都会有危险的,那些认为不会有任何危险的人,都是些在台风中梦想昂一大群人在一把伞下躲避的笨蛋。

c) 每个人都可以不去诈骗,这完全是遵从游戏规则的问题,但是当游戏陷入混乱时,就很难做到了,另外,倒是什么是规则?这世间怕是无人有一定的原则和准绳了。

d) 怪异的品格,并非游戏人生,也并非悲观,或许有些微的失望,但时非常明智,我从来没有料想过会在一个比我小一个世纪年龄的人身上发现这种品质,这种品质,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那就是太“冷静”。

e) 如同任何正要经历的和将要经历的那些事情一样,我能够接受,但是让我去考虑意义,我对生命本身的意义都怀疑,假如没有意义,就不需要活那么长时间了。

f)我们不尊崇那些毫无效果的实验和单纯的猜测,我们尊崇梦境和幻境。

g) 你能理解,要想消除一切欲望,其中最关键的一件事情就是反思自己的过去,这和对未来的向往和描述一样,必须看的确切清楚。

五、       个人感悟

a)自由或者边界的桎梏感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

知识的广度?蓝月亮山谷里的居民想象不到世界上会有法国、英国和印度,他们以为香格里拉外面的世界充斥着魔鬼,故而视外来者为不幸者,觉得自己无比幸福;而那些外来者如玛里逊却因为知道有英国这样的外面世界觉得在香格里拉生活很不自由。

到与得不到的满足感?不论是钱钟书关于婚姻的“围城论”还是张爱玲关于爱情的“红白玫瑰论”似乎都在述说着一个道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的却是自由的枷锁。

b)适度原则下的中庸之道。

月亮谷中的喇嘛们修得法门后虽有无限精力可以精通20门外语,但也选择不,无关乎时间的浪费与否,毕竟已经长生不老且参透生死,只是在于生命中原本就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能做但选择不去做的。

生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长于到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的环境中,我们的潜意识就是竭尽所能,追求极致,认可即便不成功,努力过就无悔。神经一直在紧绷,比、学、赶、超四字刻在脑神经上,知行合一,无论大事小情都在将这套理论深深的应用于实践中,做梦都不曾忘却。

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卧看天上云卷云舒,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但每个人都有些放不下,舍不得的东西牵绊着。故而,要深刻感悟一下适度原则,活得简单点儿,轻松点儿,潇洒点儿。在自己的心中搭建一个“香格里拉”。

相关文章

  • 《消失的地平线》 ——欧洲人心中的桃花源

    一、畅销背景 a) 1936年,首部香格里拉电影问世,那些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07.28-1918.11...

  • 心中的日月

    英国、伦敦、空军、飞机、战争,这一切的烘染,与消失的地平线有何关系?与我们心中的桃花源又有何关联?许多的疑问就随着...

  • 《消失的地平线》,一本西方人写的“桃花源记”

    因为西藏,结缘了这本《消失的地平线》。 它是一本西方人写的“桃花源记”,描述一个青藏高原版桃花源,是“灵魂向陌生时...

  • 消失的地平线 回不去的桃花源

    《消失的地平线》看完了,说是英国版《桃花源记》,倒是有那么点意思。 动荡不安的年代,现实令人窒息,所以塑造一个...

  • 《桃花源记》和《消失的地平线》

    《桃花源记》是魏晋名家陶渊明名作!写的是一个东晋渔人捕鱼时迷路,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人...

  • 消失的地平线

    “空气格外清新,像来自另外一个星球,每吸上一口都异常珍贵。人们必须有意识地用力呼吸,开始的时候有些不适,但...

  • 《消失的地平线》

    第一次读是高二上期,只觉得小说着实太迷人了,译者用的微妙言语甚是令人慨叹。彼时许是康韦的冷静却懒散太和我口味,是以...

  • 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 文/陈江 接近年末,忙碌的工作总算要告一段落,归家的心不免开始躁动起来。因为是物流行...

  • 《消失的地平线》

    这本书是在去云南旅游的时候,看到介绍写到,是詹姆斯·希尔顿在看过香格里拉之后写出的小说。本就对香格里拉充满憧憬,所...

  • 《消失的地平线》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失的地平线》 ——欧洲人心中的桃花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ij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