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是个奇特的世界。我们一度认为这个世界充满色彩,是最理想的世界。
冰心在《我的童年》里说道: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的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也因此,太多的人想要回到孩童时期去。目的是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人自打出生以来,就各自面对问题。孩子也一样。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没错,他们也有自己的“规则”。
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在自己的社交圈里。每个圈子又有不同的“规则”。若想生活得顺顺当当,就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这些规则在大人眼里有好有坏。好的规则,比如“礼尚往来”。今天我过生日,你送了一个小礼物,那么等到你过生日的时候,我一定也会送你一个。如此,我们的感情就加深了。或者只是你帮我一下,我帮你一下,感情也会升温。但坏的规则,跟成年人世界中的“潜规则”差不多。这就有可能变向成为“校园霸凌”。
一般来说,孩子们的规则没什么缔造者。似乎到了那个圈子里,就知道应该如何行事。通常来说,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朋友这件事非常可怕,哪怕有一个知心朋友也行。事情有时候总是事与愿违,因为总有些极端情况出现。那些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其实就是校园霸凌的标靶。
有时候冷静去分析这些成为标靶的孩子,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某些方面与别人不一样。比如比别人胖,或是身体有些残疾,或是性格格外内向,甚至是比别人聪明。这些特殊性让他们变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被孤立了。
当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圈子里的其他孩子大多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规则的“领导者”,他们偏执地认为,通过欺负这些特殊的孩子,自己会成为圈子里目光的聚焦者。他们在用欺凌证明自己的存在。
第二类就是不得不跟随的观众。在他们的心里,并不认为欺凌同学是正确的,但是他们不得不表示出漠视、不关心或者是言语相随。因为只有这样,被欺负的才不是自己。这第二类孩子更多的是在自保。这样的做法,又有什么错?
现在想想,我们很难说,这样的“潜规则”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对此,所有人都在寻找解决方案。大家无数次的在思考,孩子受到欺负,到底应不应该打回去?
不少专家都支持“打回去”的做法,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老师曾说: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对作恶也毫无自控能力。他这一次欺负你了,把你推到了,是因为他觉得好玩,下一次他又会推到你,一而再再而三他都会觉得好玩。
之所以要“打回去”就是告诉他,这不好玩,这是错的。用合理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去反抗。
这个观点,不完美的我很是赞同。但这“打回去”并不一定是拼拳头。
其实“打回去”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足够强大。那么,反过来,只要够强大了,就相当于给欺负自己的人一记耳光,就是“打回去”了。
什么才是够强大?其实很简单,有一个方面格外突出就好。无论是唱歌、学习、乐器、体育,还是招老师喜欢等等,有一个方面足够优秀,就足以让被欺凌的人,感觉到你“并不简单”。只要有这一个方面作为支撑,被欺凌者的精神世界也不至于“完全坍塌”。
如果说上面所说,都是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那么在未出现问题时,又要如何防微杜渐呢?
李嘉诚曾教育子女要成为“仁慈的狮子”。没错,首先要成为一头狮子。
自信、乐观、有想法、不盲从才是狮子的特征。当然,也没有人敢招惹狮子,因为后果一定很严重。而仁慈,是对待他人的态度。虽然是狮子,但是并不随意使用狮子的权威。这样的孩子,足够自信也足够明辨是非,他们活在阳光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