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与人合作,学会互助
2.组建写作小组
写作小组基本分两种。一种是评点内容,一种是支持写作过程。创意写作项目的重点是所谓的“工作坊”,它是内容导向的,参与者要把作品片段读给其他人听,然后听取意见和评论。学术写作需要的不是这种写作小组。
作为学者,内容自有许多机会得到评点。读研的时候有导师,或者其他与你同一领域的教授,他们会在你的作品发表前给予反馈。参加工作以后可以找信任的同事,他们会愿意阅读你的作品,给出自己的评论,指点发表的门路。之后还有匿名评审,会给出具体的、值得相信的建议,帮助你改进内容和文体。
你不需要对你的具体方向了解不多的同事给出离谱的、互相矛盾的反馈。不要参加内容评点式的写作小组!传统的同行评审会给你更可靠、更切题的评估结果。学术写作需要的是过程上的支持,但这很少能够得到。我们需要互相帮助,把各自的项目写完。完成之后,修订和传阅方面也需要支持——光是计划、空谈、犯愁是不够的。
我们都知道,当下的学术环境与高效写作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本书才会专注于学术写作的过程,而非文体或内容。我相信,任凭环境对写作再不友好,我们都需要自力更生,掌握高效写作的技巧,这些技巧对获得学术成就是必要的。
但是,知易行难。就算了解哪些技巧是有效的,哪些“神话”可能挡在面前,应该怎样应对“心魔”,你也未必能够坚持写作。过程导向的小组专注于设定规律的写作目标,报告进展或拖延情况,分享达到或未达到目标的原因。参加这种小组有利于坚持写作。
我的教师写作小组已经开办几年了,成员们每周都会见面。塔尔萨大学教师写作培训计划资助了多个写作小组,它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我们有一个写书小组(均为终身教职)、一个新手小组(均非终身教职),还有两个通过工作坊组织起来的混合小组。我们还有针对学术休假和暑假的临时小组。各组均为自组织,守则根据下列模板修改而成。
1.专注于过程,而非内容。小组的首要目标是,帮助组员达到下次见面时应完成的写作目标。
2.规模合理,按时见面。我认为,要想获得有效的反馈,合理的人数是四到六人,最多八人。每次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至少每月见一次面。我偏好(并建议)每周见面。
3.地点设在学校,不要在家里或咖啡馆。专注于写作,而非社交或发泄不满。
4.达标的成员要参加,没达标的成员也要参加。如果未达到目标,见面时可以查找原因。如果达到了目标,可以激励支持他人。
5.制订切实目标。每天计算完成的字数和页数、写作时间,记录是否缺日,其他具体指标亦可。
6.目标公示。见面结束时,每名组员都要制订具体写作目标,记在一个公用的笔记本里。
7.发言守时,人人都有机会。每个人都有简短发言的时间(5到10分钟),分享写作目标完成情况;讲完后,组员会给出下周建议。切莫主导会场:只有澄清疑问或话题跑偏时才可打断。
8.确实保密。“出了门,谁都不许说谈话内容”,这样每名组员才能畅所欲言。
我的写作小组是在学校图书馆的一间讨论室,每个学期都会根据组员课程安排变动而调整时间。起初,我们在一个公用的本子上记录每周写作目标;现在改用实验室的一台闪闪发光的笔记本电脑(存放于教师写作培训计划的办公室)。每次见面结束时,大家会依次在电脑上记录下一周的目标(“份额”)。请下一名组员讲述本周情况之前,我们都会先展示目标。
这么多年在一起,组员们经历了无数挑战:差点丧命的车祸、孩子得了重病、系主任去世、没来由被告上法庭、为了家事全国奔波。此外,还有工作和家庭的困扰、房屋的装修、生病,其他不那么惊心动魄但仍然牵扯精力的事情就更多了。
在此期间,我们一直坚持见面,坚持写作;在完成章节写作、提交会议报告、论文收稿、开设专栏、争取图书签约、图书出版时,互相支持并在成功时一同庆贺。我们互相了解对方,关心对方,不仅是对人,对写作项目也是一样;确定各种任务的优先次序,平衡安排;发现了自己写作中的逃避规律,一次又一次地察觉自己很容易地就误入歧途、陷入停滞。基本上,我们在互相学习哪些有利于自己的写作,哪些有害于自己的写作。
我们学会了克制见面时最常见的三种离题状况:内容评点、心理治疗、学术八卦。每一个组都要想办法恪守主旨,遵守时间。如果有组员需要内容方面的反馈,可以请其他同事帮忙,也可以亲自给予解答,但不要在会上。如果有人需要有力的情感支持,换一个时间深入交谈。如果有宫斗猛料,不妨留到茶余饭后,大谈特谈。成功的写作小组会承认工作、生活上的种种问题,但开会就是开会,焦点只有一个:每周写作目标的达成情况。
我的小组成员来自各个系,但互相之间也有联系,包括历史系、传播学系、英语系。其他组涵盖的专业就更广了、如艺术史、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数学、护理、计算机、法学和各种语种专业。各领域的写作千差万别,但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与支持仍然是可能的,因为我们面临的写作困扰很相似。
一开始,我认为写作小组应该把有资历的教师和新教师分开,好让尚未取得终身教职的人畅所欲言,不用害怕负面影响。但是,有些混合小组做得很不错。我发现,保熔协议似乎让混合小组成功跨过资历的界线。对此我是欣慰的。但是,我还是认为,一个小组的成员最好资历相近,目的是确保发泄灰心丧气、自我怀疑的情绪时能放得开。
如果你的大学里没有这样的写作小组,不妨根据上面的守则自建一个。如果你加入了一个小组,结果发现组内主要是评点内容,而不是聚焦写作困难的过程,不妨建议他们把关注点从评点已经写完的内容,转向完成未实现的写作任务。
不管具体主题是什么,写作小组带来的责任感都有助益。组员会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写作模式、神话和心魔,提醒我们采纳有效的建议和运用有效的技巧。写作小组会告诉我们,失去斗志和方向的人不止只有我们,他们和我们一样亲身经历过写作中的挣扎;在成功时刻亦可与同道之人分享喜悦。
如果你尝试过写作小组,但觉得不适合自己,不妨运用这些守则,再试一次。在读博的挣扎困顿期,我去了一次博士论文互助组,白白添了一堆堵。会场愁云暗淡,成效寥寥,于是我决定自寻出路—只要不是他们这种无组织无纪律、万马齐喑就行。
尚未取得终身教职的时候,我还参加过一个写作小组。但是,它对内容的关注反而阻碍了我自己的研究。取得终身教职后,我又加入了一个非虚构写作小组,还是内容导向的(工作坊模式),对我的研究并无益处。
就算一个组织完善的教师写作小组,在有效性上也会起起伏伏。一人霸占会场,其余人感到被疏离;人是来了,耳朵和嘴巴却没来。这些状况都会发生。当压力大、脆弱的时候(大部分学者对写作会有这样的感觉,至少是有的时候),人们会一点就着,互相磕碰冲撞。如果你加入的写作小组不适合自己,那就退出,另起炉灶。如果有组员觉得效果不如以前了,那就回到上面推荐的守则,这对重回正轨有好处。
不要让过去的失败经历成为你继续尝试的阻碍。加入有效的教师写作小组可能会改变你的学术生涯。我大半生都在一个人写作,虽然也发了些文章,出了几本书,但我现在明白了,当初的隔绝状态只是平添了不必要的挑战和孤寂。
参加写作小组会议对完成我的写作任务起到了指引、支持和调整的作用。陪伴同事经历写作的过程给了我教益和灵感,使我在写作和工作中不再感到孤立无援了。根据情况改变上文的守则,发起支持性的学术写作小组吧!可靠的同事会给你带来责任感、灵感和鼓励,自己去体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