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329490/82fab1b13a24d477.jpg)
现在的父母们,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培养,教育、健康、性格等等,不敢遗漏任何一项,用尽了各种方法。
但是,很多看似合理有用的方法,却实际上在伤害着孩子。
最常见的就是“只要…就…”、“只有…才…”这类句式之后的套路了。
只要你好好听话、不乱发脾气,我们就给你买玩具;
只要你这次表现好了,我们就满足你的那个条件;
只有你期末考了第一名,我们才会带你去游乐园玩;
……
很多朋友之间关系,也是遵循着这样的套路:“我都这样做了,你为什么不那样做”、“你应该那样做才对啊”、“你必须那样做才行啊”。
这种“有A才有B”或者“因为A所以B”的关系互动,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互相满足,但问题是,这种关系真的是在成就彼此吗?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
实际中,他们的自我本真被隐藏了。
那种关系模式中,其实在父母和朋友的心中都有一个逻辑,那就是,你必须达到条件A,我才会给你B。在这种逻辑之下,一个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经验:只能表现出别人认为“好”的一面,否则就会被拒绝、排斥,甚至是被伤害。于是,个人的成长进步,就成了按照别人或外在来修剪、“完善”自己的过程。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以为大脑中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但实际上,那是权威、文化等外在传递给我们的。我们的评价体系不是发自于内心,而是外界集体;我们的思维决定不是经由自我,而是除去自我以外的其它。
这样的关系,除非是拥有更多权力的一方,否则,关系就是损耗,自我在这种关系之中会变的越来越弱。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有一句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这句话也是构建滋养性关系的基础。
罗杰斯提出了一个心理咨询关系的三原则,这个原则,对于日常中各种以“爱”为基础的关系的构建,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真诚、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真诚就是,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但做到并不容易,特别是后半部分,因为要做到意识和潜意识的一致。这需要觉知和练习。
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也可以理解为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我对你的好,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和要求的。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的自我被解放,孩子就能遵从自己精神胚胎的声音,走向成为自己的道路。
这样的关系,才是滋养的关系。
滋养性关系和损耗性关系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的关注。
我们应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亲近滋养性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的损耗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