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广福
五十年代初期,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村很多地方建立了集体组织。农业上有互助组、商业流通上有供销社。大标二儿子吴颖如,高中毕业后,被县里招工进了供销社。
颖如是个有心计的小伙子,文化高,口才好,能拉关系,人又很勤快,很快就成了社里的业务骨干。
这小伙子也是真能吃苦,装车、卸车时,上百斤的麻袋,扛起来就走。到村里收购土特产品,有时候,要在乡下吃住一、两个月。吃不好,睡不好,这样的任务,别人都不爱去,社领导往往会派给他。颖如从来没有推辞过,他经手的收购账目算得清楚,他知道怎么和村民愉快相处,最重要的是他吃得了这份苦,受得了这份罪。
秋天到来了,是山里各庄村山楂下树的季节,供销社派他带着一名叫小秋的职工驻村收购。小秋大名刘艳秋,是一个乡下货郎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爸爸串乡卖货,无形中也学到了很多做生意的门道,供销社招工,他报名,被录入了。
在这个山楂收购点,不光是收购山里各庄村的,还收购周边几个村子的。村里给他们找了一个一亩多地的场院,里边有一个用木架和茅草搭建的大棚子,用来盛放收购来的山楂果筐,场院角落有一间四面漏风的茅草屋,颖如和小秋就住在里面。
颖如很会和村民拉关系,没事儿,就去东家、西家串个门儿,见到小孩儿,就给几块水果糖,见到男人就递上一支卷烟,聊两句。和妇女也不许外(方言,不陌生的意思),总能找话题,唠上几句。入住没两天,就和场院周边村民熟络了。有几家村民还给他们送来了菜地里的白菜、豆角、萝卜,俩人在草屋里生火做饭。
村里有个泼皮,外号“孙大少”,二十多岁了,是个光棍儿,长得歪瓜裂枣。他的祖上也是财主,到了他这一代,家产早就败光了。家徒四壁,只有老妈和他,俩人相依为命。“孙大少”懒惰,成天不务正业,爱干些坑蒙拐骗的事儿,村上人都躲他老远。
他家里也有几十棵山楂树,总共收成没有一百斤。他暗想,反正颖如和小秋也不是本地人,得想法儿坑骗他俩一把(一次)。
各家从树上收下来的山楂,都是放进用荆条编好的筐子里,里边上上下下铺上玻璃叶(方言,一种大树叶,当地称呼一种橡子树为玻璃叶树),每筐大约有二十多斤重
“孙大少”家笼共(方言,总共的意思)收了五筐山楂果,看到别家都是二、三十筐,有的五、六十筐,他心里嫉妒得不行,终于憋出了一个害人的鬼主意!
山里人,春季播种时节,都爱在山道旁,果树下,撒上几粒冬瓜、窝瓜、葫芦种子,等到秋收时,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孙大少”想用窝瓜、葫芦掺假。做法是:晚上,趁村里人上炕睡觉后,到后山上偷窝瓜、葫芦。然后,放进山楂筐子下半部,上边放上山楂。经他这么一捣鼓,竟然多做出来四筐山楂。
那时候,村民都很纯朴,很少有人敢掺杂使假。供销社职工收山楂时,也不会每一筐都倒出来检验,麻烦不说,也怕果子蹭破了皮,一旦山楂果蹭破了皮,就不好储藏了。采购员一般是扒拉一下上边的,看没啥问题,过完秤,就入库了。
“孙大少”把自己伪装好的山楂送进了场院。看见颖如正在过秤,忙跑过来,皮笑肉不笑地说“呦,吴大哥,辛苦啦,等会儿帮我秤一下!”,说完,就帮着颖如、小秋搬别人家过完秤的果筐。
颖如是个有心人,已经听说“孙大少”在村里是个不三不四的人,平时懒的不行,今天他怎么这么勤快了?
颖如暗暗留了个心眼儿,对搬果筐的“孙大少”说“孙大兄弟,我和小秋搬就行了,你排好队,一会儿就给你过秤!”。
“孙大少”摇着尖尖的脑袋,一双小眼儿滴溜转,“没事儿,没事儿,你们二位大老远来村里收购,给大家伙儿帮忙,真不容易呀,有啥着难犯窄的,缺东少西的事儿,尽管说话,有我“孙大少”在,啥事儿都好办!”。
颖如知道这小子在吹牛,也没有搭言儿(方言,接话茬儿意思)。
到了给“孙大少”的山楂筐过秤时,他急急忙忙把筐子搬到秤旁边,一边搬,一边说,“就不麻烦你们二位搬啦,过完秤,都我自己搬进棚里去”。
颖如看他这表情和言语,越发感觉不对劲儿,就私下留了个心眼儿。
验果时,颖如抓起一把面上的果子,看了看。“怎么样?果子不错吧?”,“孙大少”在旁边盯着颖如的眼睛,有点紧张地问。
“是不错,下边的和我手上的一样吧?”,颖如问道。
“一样,一样,一模一样…”,“孙大少”信誓旦旦地说,额头竟然悄悄冒出了汗!
“孙大兄弟,那我得仔细瞧瞧了”,说着,就开始扒拉下边的果子。
颖如说话声音不大,在“孙大少”听起来,却每个字都像炸雷一样。
“孙大少”不知道颖如是怎么看出破绽的,他一听颖如说这话,像猴屁股尾巴被点着了火,急得蹦了起来。“你啥意思,别人家的都没事儿,为啥我这就不成?”。
听到叫喊声,正往大棚里搬果筐的小秋马上走了过来。
“孙大少”气急败坏地指着他俩说“查吧,查吧,我不要了,有你俩好看的”。说完,人就没影了。
结果,颖如和小秋从他的筐子里倒出来一半掺假的窝瓜、葫芦。围观的群众就像寂静的水面投进一块巨石,顿时炸开了花。大家纷纷议论,“这小子也太缺德啦,人家供销社大老远来村上收果子,他竟敢使不值钱的东西糊弄人家”。有的说“到乡上告他去,找政府把他圈(juan)起来(方言:逮起来意思)”。一时间,场院里群情振奋,沸沸扬扬。
颖如忙和大家说,“父老乡亲,这个事儿,我们会向领导反映,大家排好队,按顺序交自家的果子啊”。
这天夜半三更,村里出事儿了,颖如和小秋睡觉的茅屋被人放了一把火,彻底烧塌了。好在他俩都年轻,看见火光四起,就跳起来,破门而出。茅屋烧了半个多小时,很多村民带着水桶、扫帚,才扑灭了大火。放果筐的大棚距离茅屋远,没受损失!
天亮后,村上人向乡里报了案,乡里来人来调查,到“孙大少”家找人问询时,发现不见他的踪影,原来,人早已经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