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广福
5
玉师傅掌勺的马兰饭庄可是有年头了,清朝末年就开张了。
马兰镇西边比邻皇陵,皇陵修建以来,为了满足前来谒陵的帝后、王爷,以及守陵的满族贵族的口味儿,一些京味儿餐馆和食品店一时云集马兰小镇,这儿的饮食文化极具京味特点。
荟萃的美食有:北京正阳门福兴居鸡丝面、都一处烧麦、烤牛宛的烤牛肉、会仙居的炒肝、正阳楼的涮羊肉、柳泉居的油焖大虾。北京天源、正明斋、白魁老号等老字号饭庄都曾在此开设分店。
在老镇上,最有名的是横街子南头路东的王五烂肉铺,因口味适合满族人,博得全镇官士商贾们青睐。酒以“莲花白酒”最佳,据说这酒明代以前就已成宫廷用酒。一位清朝王爷曾经赋诗赞誉莲花白酒:“酿美醇凝露,香幽远益清。秘方传禁苑,寿世旧闻名。”满族人最爱吃的“萨其玛(一种方形油炸甜食)”,在街面上也随处可见。
甜食和粘食,是满人喜欢的上口食物,当地人称之为饽饽或者粘糕,这一带的满族人时兴春吃豆面饽饽,夏吃菜叶饽饽,秋、冬吃笨粘饽饽。
其实,做的最好吃的饽饽是靠山屯的老习家,他家的饽饽面里加入了本地一种称作酥子的粮食,蒸好的饽饽绵软醇香,大人孩子都爱吃。
蒸饽饽的最好季节是在冬季,本地乡下人往往用大锅蒸上很多饽饽,然后放在屋外的一口大缸里,外边温度低,饽饽一夜就冻成了冰球,每次吃的时候,放在蒸屉里热熟就可以了,乡下人家往往一缸饽饽可以吃一整个冬天。
镇上东关德新饭馆的风味杂面,倾倒了十里八村的吃货,人们喜爱称呼他家的杂面为“酸汤子”,里边放有剁烂的鲜羊肉渣和本地用白菜、萝卜叶腌制的酸菜丝。早上遛弯儿的人们从他家店前经过,美味儿就能让你迈不动步儿。
玉师傅的拿手美食是做烧麦。烧麦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品种繁多,在江苏、浙江、广东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而在北京、内蒙古等地则将它称为烧麦、稍麦、稍美。
据说烧麦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内蒙,到清代传到京津等地。烧麦便是那个时候传到马兰镇的。北方的烧麦与南方喜爱用海鲜馅儿不同,多用羊肉大葱馅儿。
制作羊肉大葱烧麦是一件很讲究的事儿,玉师傅自有一套制作秘诀。先说馅料吧,羊肉要选用鲜羊肉,要手剁才好吃,用机器绞肉忒碎,吃起来会失去了口感,肉块也不能太大,不然嫌腻,要油润有劲、肥瘦得当。 摘一把山地大葱,案板上一放,刀起刀落,葱花儿绿绿白白,看着就爽快。
加入肉馅的调料也很有门道,除了常用的佐料外,玉师傅自己在山里采摘了野蒜和野韭菜,捣烂后加入,肉馅蒸熟后,自有一股异香。
这边馅调好了,就该准备面皮啦。玉师傅选用做烧麦的面是高筋面粉,先用60度热水烫开,面搅和得很硬,揉匀之后揪成小剂儿(地方方言:小面团儿的意思)擀开,将几个面片叠起来,用擀面杖转着圈儿地擀。
随着擀面杖的不停转动,一摞面皮的边缘越轧越薄,竟然神奇地开出花来,看上去形似莲花,薄如粉纸。馅料、面皮备好后,包烧麦还是技术活儿。
取一片面皮,用木勺挑入适量的肉馅,用左手拢着面皮,右手放馅,左手轻轻一回一旋,就是个漂亮的褶儿。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刚包好的烧麦,既像一朵朵花儿,又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石榴儿,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
包好的烧麦放入蒸锅,大火蒸,蒸锅上汽后再蒸7~8分钟就可以出锅了。这刚出锅的烧麦面皮变得十分透亮,薄如蝉翼,外形犹如朵朵雪梅,白白润润,看着让人垂涎欲滴。
夹起一个烧麦入口,馅嫩而鲜,油多而不腻,羊肉滑溜儿而不膻,吃起来皮薄馅大,汁水充盈,鲜嫩可口。玉师傅的烧麦吸引了镇上三教九流食客,一天都能卖出上百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