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骨
这是一种爱的嫉妒,产生对亲情的偏见。由于偏见而酿成无法弥补的悲剧,斯人已逝,一切的补救都已来不及,却在心灵深处激起最强悍的波浪,令生者的一生无法忘怀。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 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出生时,母亲就难产而死。他的父亲深爱着母亲,用母亲的性命换取新生儿,这种代价对他父亲来说,是惨重的。所以对阿米尔的关心和疼爱都不太多,反而更多比较关心哈里的儿子,哈桑,一个忠心管家之子。久久渴望不得东西,被人横刀夺走,阿米尔对此心生妒忌。哈桑比阿米尔小几岁,从小就是他的私人奴仆,鞍前马后,也不因为主人各种不快,消极怠工,反而更加尽责尽力。在他12岁那年,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将对手通通打败,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兴奋地跑到阿米尔跟前,大赞阿米尔,承诺尽全力拿到风筝。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屈辱。阿米尔跟在后面,在无人的角落,目睹大龄同伴们对哈桑做的凌辱,性格软弱的他顿时害怕极了,却选择了躲在阴暗处,很久很久。那群畜生走了后,身上带血的哈桑,一瘸一拐地走到似乎偶遇的阿米尔面前,说风筝拿到了。自那以后,阿米尔心生愧疚,噩梦纠缠,风筝比赛他赢得父亲久违的青睐,却永远失去忠心耿耿的哈桑。而哈桑依然很崇拜他,只是眼里的快乐消失了,阴郁伴随他的一生,觉得自己很脏。感知这一切,阿米尔再次选择逃避,栽赃嫁祸给哈桑,并再次逼他们离开家门。
之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离乡背井地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但他父亲依然想念哈桑,觉得他聪明善良果敢,很像年轻的他,这让成年的阿米尔再次想起童年的心里阴影。最后父亲去世的时候,唯一的托付就是希望阿米尔找到哈桑,好好照顾他。多年后,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却把阿米尔从貌似平静的异国生活中拉回来,真相、责任、赎罪,让阿米尔重回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寻找哈桑,寻找过去的友情。故事得结尾,阿米尔得知哈桑去世,留下了一个孩子叫索拉博,亲口说声对不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只能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
听完整篇小说,我沉迷故事的情节无法自拔。尤其是阿米尔的父亲教育他时,说的话,“如果你杀了一个人,就是偷走了一条生命。如果你撒谎,就是偷走其它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如果你欺骗,就是偷走拥有公正的权利。”对于阿米尔所做的行为,该不该过多去指责?是爱的缺失,迷茫了双眼,一个妒忌的孩子,自小缺失母爱,唯一的父爱却不能完全的拥有,那种因爱生恨,生怨。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他的父亲是真的不关心阿米尔,喜欢哈桑的。知道拉辛汗说出真相时,哈桑是阿米尔的亲弟弟,他的父亲觉得亵渎了故去妻子的爱恋,不敢面对两个无辜的孩子。在赎罪,想弥补哈桑。可怜的哈桑到死都不曾知道自己的身世。哈桑是书中最大的悲剧人物,可又最善良的一个人。尽管遭受凌辱,还是不会忘记关心好朋友兼兄长的阿米尔。哈桑又是个非常孝顺的儿子,尽责的父亲,贫苦只是让他更珍惜生活,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阿米尔的父亲只能说是这场悲剧的酿造者,阿米尔不幸喝了这杯苦酒,酒后犯事的人,终究糊涂。
我们会犯错,错误产生的蝴蝶效应,有时候不会按照人的思维去扩大,如果不加以纠正的话,会让事态变得更加严重。带着心灵枷锁的阿米尔,生活了那么多年,也终究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并用自己的余生去照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这个小说可以引发很多很多的话题,家仇国恨,亲情信任,爱与原谅等等。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童年心灵阴影的形成。这就是一个毒,中了毒,也没有治愈的可能。如果换做是我,对于占用我父爱的孩子,遭受横祸的那个时候,我也会害怕的。我可能跟阿米尔做出同样的反应,逃跑。从而背负罪恶感,活了一生,人生从此是牢房。如何避免悲剧的诞生?也许只有爱和理解,信任和支持,正确的三观,可是现实生活中,太多人缺失就是爱。我想给出的答案,却无法说服自己,人性终究有阴暗一面,过多的指责与谩骂,也于事无补。只能将这种案例,拿来告诫世人,不要重蹈覆辙。从犯了罪那刻起,你就得用一生来赎罪,来换取心灵的平静,跟宗教信条一个理。避免悲剧的发生,或许发生的之初,发现者勇敢站出来,及时止损,让伤害减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