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详注《随园诗话》(1114)

详注《随园诗话》(1114)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3-08-24 19:31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二·六〇】

    《尔雅》:“阏逢摄提格,未详。”司马贞《索隐》以《尔雅》为近今所作,所记年名不符古。钟鼎从未有以阏逢摄提纪年者。郑夹漈曰:“今人编年,好用《尔雅》,名甲为阏逢,乙为旃蒙:是以一元大武为牛也。夫隐语眢井逃难之言,岂可施于简编乎?”顾宁人有古人不以甲子纪岁之说。又云:“古人不以王父字为字。”按《通志》历举春秋时以王父字为字者八十余条。顾最博雅,竟不曾见过《通志》,何耶?

    郭,即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郭璞自少博学多识,又随河东郭公学习卜筮。永嘉之乱时,避乱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导征辟为参军。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而遇害。王敦之乱平定后,追赠弘农太守。宋徽宗时追封闻喜伯,元顺帝时加封灵应侯。郭璞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重当世。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而郭璞开创的动、植物图示分类法,也为唐代以后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

    《尔雅》,中国古代辞书类文学作品。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作品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典籍——经,被列入《十三经》中。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汉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后的作品。《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犍为文学,又称舍人,汉武帝时待诏。犍为是汉代郡名,文学、舍人、待诏等都是官名,其姓氏已无考。“犍为文学注”是今天可以考见的关于《尔雅》的最早的注释。

    阏逢,音yān féng,亦作“阏蓬”,干支纪念法之“十干”中“甲”的别称。《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淮南子·天文训》“寅。在甲曰阏蓬。”言万物锋芒欲出“拥遏未通”。

    摄提格,简称“摄提”,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纪元星名。太岁神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古书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在后世的传承中把摄提纪各岁星的多音节名称简化为一个字的干支名,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等著作中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后世有说法认为当木星位于丑位时,太岁即位于寅位,该年就称为“摄提格”。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即说他生于摄提格年。

    司马贞(679—732),字子正,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出身河内司马氏。唐代史学家,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

    《索隐》,即《史记索隐》,唐·司马贞著,三十卷。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钟鼎,音zhōng dǐng,意思是钟和鼎。此处指在钟、鼎上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文选·刘孝标》:“圣贤以此镂金版而镌盘盂,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於钟鼎,传於后世。”《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铭於钟鼎,又图形於丹青。”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一:“鼻上有八篆文,中有‘鲁国’二字可识之,奇古如钟鼎样。”

    郑夹漈(jì),即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兴化军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学者称“夹漈先生”,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出生于书香之家,少时即异于常人,有“神童”美誉。因不愿应科举而隐居于夹漈山中刻苦钻研经学、礼乐学、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方面共计三十年,著书千余卷,曾数次向宋廷献书,但结果都不甚理想。绍兴三十二年(1162),在宋高宗下达诏旨命郑樵进呈《通志》的当天,因积劳成疾而在临安与世长辞,享年约五十九岁。一生著述颇丰,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和《尔雅注》等数种。

    一元大武,音yī yuán dà wǔ,汉语成语,意思指古时祭祀用的牛。出自《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唐·陆贽《告谢肃宗庙文》:“谨以一元大武,柔毛刚鬣。”

    隐语,音yǐn yǔ,释义:1、秘密谈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樗里疾,秦之将也,恐犀首之代之将也,凿穴於王之所常隐语者。”《汉书·东方朔传》:“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复问朔隐语,不知,亦当榜。’”2、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类似今之谜语。古亦称“廋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隐语之用,被于纪传。”《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操读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虀臼。’操问琰曰:‘汝解此意否?’琰曰:‘虽先人遗笔,妾实不解其意。’…… 修曰:‘此隐语耳。’”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大明》:“先是元帝召一术士问以国事。对曰:‘国家千秋万岁,垂祚无疆,除是日月并行,数始尽耳。’比我明兵至而元亡。盖‘日月并行’乃‘明’字隐语也。”3、姓氏隐语。对于特定姓氏的隐晦表达,以此既可用于隐藏自身的身份;也可借喻于文字之中,以表达人之心中所愿。清·赵翼《陔馀丛考·谜》:“谜即古人之隐语……刘歆《七略》有《隐书》十八篇,则并有辑为书者,然皆不传,惟‘卯金刀’、‘千里草’之类,出於风谣者,略存一二。至东汉末乃盛行,谓之‘离合体’,如蔡中郎书曹娥碑阴‘黄绢幼妇,外孙虀臼’,杨修解之,谓‘绝妙好辞’四字也。”金·王寂《寄题蜀先主庙·其一》诗:“时也共诛千里草,天其未厌卯金刀。”4、犹黑话。宋·陶谷《清异录·惺惺二十一》:“博徒隐语,以骰子为惺惺二十一。”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士令其将贼中隐语备述而笔记之。”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教匪遗孽》:“宿州张义法者,从永城魏中沅学弹花织布两歌,皆邪教中之隐语。”

    眢井,音yuān jǐng,释义:1、废井;无水的井。《左传·宣公十二年》:“目於眢井而拯之。”陆德明释文:“废井也。《字林》云:‘井无水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昔还社(还无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麴。”《明史·徐阶传》:“生甫周岁,堕眢井,出,三日而苏。”2、特指宋亡后郑思肖以《心史》沉苏州承天寺枯井中事,三百余年后浚井时始发现。清·褚人获《坚瓠四集·郑所南》:“僧濬眢井而其书始出。”后因以为郑思肖的代称。清·钱谦益《赠愚山子序》:“有西台眢井之节,而不忍称遗民。”

    简编,音jiǎn biān,释义:1、古代以竹简、木牍书写并以皮条、丝带联缀而成的书籍。亦代指书籍。晋·葛洪《抱朴子·钧世》:“且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经荒历乱,埋藏积久,简编朽绝,亡失者多。”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明·方孝孺《心远轩记》:“穷居则乐之以终身,垂之於简编,岂不诚远矣哉。”清·顾炎武《谒夫子庙》诗:“宅有丝竹响,壁有简编留。”2、串连竹简的带子。唐·苏颋《垄上记·玉屐》:“齐建元中,盗发楚王冢,获玉镜玉屐,又得古书,青丝简编。”3、内容比较简略的著作。也指某一著作的简本(多用做书名)。如:《中国通史简编》。

    夫隐语为眢井逃难之言,岂可施于简编乎?意思是,隐语是背井离乡四处流窜的逃难人、下等人所使用的语言,怎么可以使用于正规的书籍之中呢?

    顾宁人,即顾炎武(1613—1682),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古人不以王父字为字。王父,指祖父。《书·牧誓》:“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孔颖达疏:“《释亲》云‘父之考为王父’,则王父是祖也。”《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少傅阎崇以为《春秋》不以父命废王父命。”颜师古 注:“王父谓祖也。”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其大王父融,王父琯,仍父子为宰相。”清·黄宗羲《金石要例·子孙为祖父行状例》:“今人为其父行状,称父之父为王父。”本条诗话所引顾炎武“古人不以王父字为字”,未见原文出处,字面的意思是,古人不以祖父的名讳、表字中文字作为自己的字(以避讳来表示尊敬)。但也有人解释为:古人在起名时,不用“王”字与“父”字作为名字。因为“王”字是宗室称号,庶民不能使用;而“父”字是长辈称呼,若有人起名“张父”,一来别人无法称呼,二来与张姓父辈无法区别。

    《通志》,记述上起三皇,下迄隋代的综合史料通史。南宋·郑樵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中国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为三通之一。也有将其列入百科全书类的。全书200卷 ,有帝纪18卷 、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作者郑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几次献书。《通志》为纪传体,但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保存了《晋书》的载记部分。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除礼、器服、选举、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通志》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为流行的版本。二十略有单行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详注《随园诗话》(11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ps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