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乐乐妈向我倾诉,教育儿子遇到困难了,她儿子5岁,经常会打碎或弄洒某样东西。乐乐妈养成了跟在儿子后面的习惯,警告他慢一点、小心点。如果他闯了大祸,她就对他大喊大叫,然后叫他面壁思过。“他打碎东西和疯跑好像就是为了气我。”她这样说道。“我儿子就爱让我难受,我也已经濒临崩溃了。我已经受够了为他的坏行为到处跟人道歉。我最怕的事情是他会一直这样下去。”
乐乐妈很崩溃,她满眼看到的都是儿子造成的破坏,记住的都是儿子不服管教。
为什么乐乐妈看到的都是乐乐的错呢?
美国顶尖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家、美国儿童心理研究所创始人哈罗德.S.科普维奇博士在他的新书《爱的脚手架》中说:
这两种需要重大更新升级的本能是消极追踪和确认偏误。
消极追踪,也就是只注意到“出错”的事情。警觉地扫视四周,提防危险的习惯,长久以来保障了我们物种的生存和延续,同时也维持着社会关系的紧密团结。但不幸的是,对于积极行为的塑造和亲密联结的形成而言,只关注消极面的习惯是无效的。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对于好行为的培养并没有益处。如果你总是紧盯着孩子不该做的事,你并不是在教他们该做什么。
确认偏误,也就是相信你永远是“对”的。我们有一种使用(并扭曲)信息来确认自己观点的倾向,这种倾向会导致对“坏”孩子“一语成谶”,并且让那些艰难地为了达到父母过高期望而努力的“好”孩子感到焦虑。有确认偏误的父母容易给他们的孩子贴上标签,例如“明星”、“捣蛋鬼”,然后紧抓住这些标签不放,就算孩子出现了相反的表现他们也视而不见。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什么人类的本能反应是更容易注意到“出错”的事情呢?
我们的祖先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进化和繁衍下来,最关键是保持物种的延续,为了生存的需要,大脑对有害的、对自己影响不好的行为、信息更敏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选择,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类早期,父母的大脑信息容量只有在孩子有危险或者对别人有影响的时候才会注意到他们,这样的大脑反应模式对现代的亲子养育已经不适用了。
确认偏误是由于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带来的,它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让新信息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智能大数据时代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大数据根据我们的喜好来喂养我们,跟我们观点不符的信息不会被推送给我们,同时,也由于我们的大脑天然地选择不看见或者将看见的扭曲。
乐乐妈正是由于人的这两个本能反应,看到的都是孩子的“错”,形成对孩子的不全面的认知。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两个本能反应,就会在不自知时,在不全面的认知和确认偏误的影响下,让我们以为是事实的全部,给孩子贴上标签,孩子天然忠于父母,他会全然不知地收下父母对他的评价,自己也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
这两个人类的本能反应会在我们言行中大行其道,如果没有觉察,所有的一切都理所当然。
那该如何升级我们的本能反应呢?
觉察。听听自己说了什么,然后问一问:“我是否只看到了出错的部分,或者只顾让自己保持正确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承认你的蓝图是带有偏见的,并努力重新绘制它。
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觉察自己,听一听。自己说了什么?]问一问。是不是看到了全部,还是只是错的部分,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是不是用所有的信息都去验证自己正确的结论了?
我请乐乐妈把自己当做旁观者,去回听一下自己说了什么,然后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看到了孩子所做的全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哪里?
乐乐妈恍然大悟:“噢,原来我只看到了孩子让我烦恼的地方,完全忽略了他做得好的地方,还不停地用他做的不好的那些地方来验证我对他的评价。看来,我要好好觉察自己。”
人类为了生存进化而留下来的本能反应根深蒂固,为了培养情绪健康、勇敢独立的孩子,我们为人父母唯有多学习、多觉察,不断成长,给予孩子引导和支持,做孩子这栋建筑的脚手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