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知道了两颗懂得了无用之用的怪树,既然庄子留下了无用之用给后人处理人间之事的方法,那么最终这个方法肯定是拿给人运用的,因此他将为我们举例出两个“无用之用”的人——一人叫支离疏,另一人叫接舆。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有个叫支离疏的人,面颊隐藏在肚脐下面,肩高过头顶,脑后的发髻朝天,五藏的穴位都在脊背上,两条大腿和胸旁两助相并。”支离蔬这个人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评价他简直是个奇形怪状的“宝贝”,反正我生活的这二十多年里是没有见过这样病态的人——丑到没有什么词语可以描述他。
如支离蔬这般的人,在我们今天的相对安定的时代里都可能会因为无法面对舆论的威胁而无法生存,那么他是怎么在战国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里生存的呢?
“挫针治,足以糊口”是说他给人缝洗衣服,可以养活自己;“鼓䇲播精,足以食十人”是说他给人簸米筛糠,可以养活十口人的小群体”。支离蔬有用没用呢?从此可以看出来他有用,可是庄子为什么要将他写到无用之的范围呢?当然是为了适应时代,战国时代最有用的人间事便是战争。“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简单来讲便是在国家征兵时,支离疏甩着胳膊走来走去不用躲避,国家征兵时那些肢体健全的人为了自保都会逃的运运的,因为征兵便代表着要打仗,打仗就会有伤亡——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短兵相接,战死沙场者十之八七;“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大役之大批量的摊派徭役,即国家摊派徭役时,他便因长期残病不用当差;“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是指国家发账救济贫病时,他可以领到三钟粮食和十捆柴——他这个福利可比一般的贫病多得多。“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这句是庄子将支离疏与“道”上有所成就的人相比,表达了“真人”的生活境界不是简单地求自身的保全,其大意是,“那些形体残缺不全的人,尚足以养身,享尽天年,更何况那忘记世俗德行的人呢?”
这个故事作者告诉我们,支离疏因为长期残病而逃离了战乱威胁以及其它的危险而独善其身,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便是他很没用,但这个没有却是他能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最大作用。还记得商丘的那颗怪树吗?支离疏的无用也就是神人认为最有用的。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其大意是,“孔子到楚国,楚国狂人接舆路过孔子的门前唱道:“凤啊,凤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微了呢?来世不可期待,往世不可追回。”孔子有没有德?肯定是有的,所以接舆才会说他是凤,但是当时孔子对德理解降维到与礼仪一般的地位以及不知道怎样用德,所以他才会惶惶终日如丧家之犬,因为孔子还没有彻底地理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什么样的上徳行才能在战国有用呢?接舆认为是,“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郤曲郤曲,无伤吾足!”即“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当今这个时代,只能求免遭刑戮。福比羽毛还轻微,不知道摘取;灾祸比大地还重,不知道躲避。罢了!罢了!在人面前以德来炫耀自己。危险啊!危险啊!在画定的地域里行走。荆棘啊,荆棘啊,别妨碍我走路!”绕弯走啊,绕弯走啊,别伤了我的脚!”这也侧面地告诫了我们人才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蒸蒸日上时,那么正是这个招揽人才的高峰期;一个国家衰退时,那么这个国家肯定是圣人们逐渐地卸甲归田园。
文章的结尾,庄子给我们甩出一个彩带让我们去悟:“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有用之用的人在《庄子》里一抓一大把,如《逍遥游》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是之有用之用的。
无用之用的人相对于有用之用的人而言,他们可能物质生活不富裕,名气也没有那么大,只不过他们的事境界比有用之用的人搞得太多了,我们也可以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评价得出这个道理——孔子的绝大部分弟子都有所建树,但是颜回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孔子评价他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便是后世乐于讨论“孔颜之乐”的主要因素。
最后我们对全文进行总结一下,首先之还没有“开悟”的颜回想要追求成就而将要去卫国做官,然后是叶公出使楚国,最后是颜阖将要去做卫庄公的老师,至此有用之用的人亮相完毕,但是他们却不能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两颗怪树,支离疏以及接舆是无用之用的代表,也就是在道上小有成就的人,他们的德行是非常明确的,对他们而言,无用之用便是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最佳方法。
无用之用并不是之一点用也没有,那么还不早就饿死了,而是指无的用或者说无心之用,即不是什么也不作为,而是指不妄为,始终觉察自己是否处在中道之中作为,也就是说在“养神”中作为。
我在对全文的阅读后,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清净心”三个字,道家不是有一部《清静经》吗?全文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描述怎样获得清静心,如“心斋”、“无用之用”等就是在描述圣人的心境之清静,他们的心静得像平静的水面一样,不仅能“思无邪”而且能使身边的也成为“思无邪”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