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游感

作者: 长征 | 来源:发表于2017-05-15 00:57 被阅读32次
    图片发自不舍淘汰的旧手机

    大考之年,到先辈曾经迎考的出发之地——西柏坡,去寻找历史的答案,试图在喧嚣浮躁中寻找安静的力量。

    曾经的革命圣地,早已改变了昔日贫穷落后的形象,红红火火的旅游经济作为对老区人民的反哺,蒸蒸日上,繁荣兴旺。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但是村庄已经改变了模样,老乡也不再是当年的老乡,但老区人民的那份纯朴真诚以及热情没变,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老乡们早已住上了小楼、开起了饭店、建起了宾馆,生意做到了互联网上,没有了一点想象中革命老区农民的样子;同行的老F,把上万元的手表落在了宾馆里,店主先是打电话又驱车赶着送了过来,让我们对老区人民又多了份感动和惦念。当年先辈们选这个地方做根据地,不仅是这个地方进可攻退可守,我想群众基础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再次为先辈们的智慧点赞!

    一路走来,感动和感慨颇多,我以最虔诚的心态,对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至于最崇高的敬礼。纪念馆、革命遗址、新建教育基地,太多智慧的启迪。其中,有两张历史老照片,让人心潮澎湃,泪湿眼眶。

    一张是,刘少奇在组织召开全国农村土地改革会议。当时五十来岁的刘少奇同志,穿着白颜色的衬衣,皮肤黝黑黝黑的,但表情生动、精神昂扬,解说员介绍当时的刘少奇同志只有九十斤。九十斤是什么概念?也就是45公斤!一个成年女性45公斤可以称其为骨感美,一个中年男人只有45公斤,可想当时的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个人体质多么孱弱、健康状况多么令人担忧。但是,就是在如此情况下,他致力解决的,却是中国几亿农民的吃饭问题!他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没有考虑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全心全意在为老百姓解决吃饭问题,这就是那一辈共产党人筑造的精神高地、树起的历史丰碑、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想想二十年后他的个人遭遇,令人不胜唏嘘,但是再看看现在老区人民过上的幸福日子,相信,以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自我修养,他一定会含笑九泉。

    另一张,是当时周恩来总理把一名老区人民的孩子搂在怀里。总理笑得那样开心,眼中满满都是对孩子的爱意。恨苍天不公!这样爱孩子的一个伟男子,一辈子却没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他把自己的一生、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只为了千万个中国人民的孩子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照片中,总理的笑容,那样纯粹而真实,让我不忍直视。面对这样的笑容,让我无比羞愧,内心深处躲藏的那个小我局促不安。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修行的路是那样的遥远。怀念总理。

    导游总结:在西柏坡,毛主席他们凭借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张桌子、四间瓦房、五大书记,打赢了三大战役,奠定了新中国的建立。他们从这里出发,告别了农村指挥所,走向了城市,走向了北京天安门,走向了新中国。出发前的一段史料记载,令人深思和警醒!

    1949年3月23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第十天,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就要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了。前一天夜里,毛泽东工作到凌晨才休息。上午,周恩来到毛泽东住处请他准备出发。虽然只睡了短短几个小时,但他的精神格外好,和周恩来谈笑着走出房门,来到等候出发的工作人员中间。周恩来说:“昨晚您应该多休息,长途行军也是很累的。”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周恩来笑着说:“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听了周恩来的话,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进北平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大手一挥坚定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出好成绩!”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一段历史性的对话中,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和执政理念。

    今天的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大考,能不能交出合格的答卷?“两个务必”的精神是一定不能丢的,为民为国甘于奉献的情怀更是不能丢的,这都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一定会是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重重困难的不竭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圣地游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uc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