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作文教学思想1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13:59 被阅读28次

说明:本文是我阅读潘新和先生《中国现代作文教学史》的读书笔记。荟萃了中国现代作文教育中的十位名家的作文教学思想。对于一线的语文老师极具参考价值。特此对于原作者潘新和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对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黎锦熙

1.1写作重于讲读

意之所到,笔之所至,没有什么作文技巧,但确属一篇好文章。当然,刚开始用文字表情达意时,不能很准确的把所想所说都准确的表达出来,所谓的词不达意,但这只是对文字的陌生,坚持下去,待对文字熟悉了,驾轻就熟了(这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写篇作文实在是一件小事。

在坚持用笔记录生活的同时,学业也在发展,自然离不开读书(广阔的课外阅读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读书就要有感受,有感受就要写一写(这时已经养成了习惯),这就是读书札记。写日记和记札记,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习惯和需要,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外阅读的视野都在增长着、开阔着,吸收和表达这两个问题,在不断的学习中,在老师没有大讲文章的技法中,扎扎实实的解决着。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几乎不让学生写作文,只是坚持不懈的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特别的高,这是通过日札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例证。

1.2日札优于作文

“日札优于作文”是我国已故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观点。日札,就是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作为日记和札记,在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在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随意选用;在心理上,轻松自然,因为不是“作文”。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定会有质的飞跃。许多大文学家都有写日札的习惯,不但增强了笔力,还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1.3改错先于求美

我认为作文是一种习惯,即习惯于用笔表情达意。画家喜欢用画笔表达对事物的理解;音乐家常用音符抒发对世界的感受;而文学家则擅长用手中的笔描绘世间百态。生活中类似的感触,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是表情达意的习惯不同。所以,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作文能力,就得引导学生养成用文字表情达意的习惯。但不要过分的讲平常写的东西是为了写好作文而进行的训练。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引起思索和争议的事件,如杨利伟成功的太空之行,如一次集体活动,如班级新近发生的焦点事件等,利用自习课甚至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占用阅读课,引导学生即时用笔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求使之尽快养成习惯。作为学生,高兴了,生气了,结交新朋友了,读到一本好书了,跟同学闹别扭了,挨老师批评了……只要有了某种情绪,就用笔把它记下来,不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只需开门见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绝不要想这是在“作文”,而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在“说”一件事,说给谁呢?想说给谁就说给谁,只要痛快就行。

教学生用笔来表情达意,告诉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一旦习惯养成,捎带讲点儿作文技法,练就较好的作文水平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坚持写日札,要比追求写几篇所谓的好作文要有效的多。

二、陈望道

提出作文法的三个层次的要求,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和平允公正。三个子系统,其一,文章构造,包括词句和段;其二,文章体制,包括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其三,文章美质,包括明晰、遒劲和流畅。

三、梁启超


3.1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3.2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

文章主要包括记载文、论辩文和情感文三类。其中应用之文主要是指前面两种。而封建时期注重八股策论,所以,陈先生有针对性地指出,要重记事之文。

3.3养成整理思想的习惯。

其一,思想的二要素是,一内容,要求有物;二形式,要求有系统,即有序。

针对主次不分和条理混乱的两种弊病,梁先生指出,用理主从的方法护主眼来治疗主次不分的毛病;用理系统的方法来分层次,以此治疗条理混乱的毛病。

其二,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评改宜专就理法讲,即整理思维的方法,要求重思路,轻修辞。

3.4求真求达。

求真有两个方面,一事实之确凿无误,这要求作者体察精密;其二,人之真情实感,需要文章作实感之赤裸裸的表达。

求达,即为词达,亦有两个方面。一照事物之原样说出;二所说令人完全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重语言的组织构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家作文教学思想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qe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