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世界我的大学
高校改名: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你了?

高校改名: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你了?

作者: 志造美 | 来源:发表于2018-01-29 21:41 被阅读339次

不知道是段子,还是真实故事,说:

有一名高三学生,心存提壶济世之志,非重点医科大学不上。

第一次高考考入泸州医学院,到校后觉得学校名气太小,果断回乡复读。一年后成功考入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4月,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到校后傻眼了,发现还是原来的泸州医学院。

于是回家又复读了一年,这次更加刻苦努力。

第三年如愿考入西南医科大学。到校后懵逼了,怎么还是泸州医学院!(2015年12月,四川医科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定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前段时间,唐山学院申请更名为“唐山交通学院”的消息,引起了距其1900多公里外的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的不满,理由是西南交大曾在历史沿革中用过“唐山交通大学”之名。

唐山学院历史沿革 来源:学校官网

中国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经验,在中国高校中并不适用,过去十年间,有1/4的中国高校改过名,它们改名到底是图什么?

过去十年,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高校改过名

根据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数据,2012-2017年间,中国有超过200所更换了校名,其中2012年正式批准的有30所,2013年共有51所,2014年共有36所,2015年共有72所,2017年列入专家考察的高校共有46所。而据《光明日报》的统计,2009年-2014年,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名。也就是说,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有差不多1/4的中国高校都改过名字。

高校改名的套路

首先,以市为名的高校一定要改成以省为名,在此逻辑下,2013年河南信阳、安阳、周口等7所地方高校更名,新校名中全都以“河南”开头,孝感学院改名为湖北工程学院,咸宁学院成了湖北科技学院。

就算不能以省为名,也至少得改成半个省,烟台师范学院就改名鲁东大学。

以省为名的高校则要尽量改成中国为名的高校,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中国传媒大学。

省区命名被瓜分完,全国性也没什么戏了,教育部2007年曾规定新设立的高校校名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但是,大区域概念可以大做文章!

2015年,河北联合大学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

合理利用此命名逻辑,位于四川成都的西华大学,湖南衡阳的南华大学,东北吉林的北华大学都挺满意,只有位于上海教育部直属的东华大学表示:???

东华大学——东南西北华大学中唯一的211院校

当然,也有往小了改的,2003年北方交通大学更名北京交通大学,虽然名头是小了,但是更突出“北京”这个身份。

其次,去职业化,去学科化,概念笼统化。

那些名字里有“职业”的院校最着急“去职业化”,毕竟这实在太不高端了。于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向教育部申请升格为江苏影视艺术学院,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申请升格为广西城市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申请升格为广州科技学院。

拓宽学科门类也是另一条思路。食品/纺织/机电/化工这些门类听起来都太像轻工类专科职业院校,改成“科技/工业”顿时高精尖了许多;煤炭/矿业/石油/机械这一类重工类的院校,更名“工程/理工”也没毛病。再推理下去,铁道就改为交通,水产就改为海洋,商务就改为财经……

再比如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改名为广东工商学院,同理,全国有27所以“地名+理工”公式命名的大学。对此,其中仅有的3所985院校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估计就不怎么高兴。

再次,“学院”变“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郑州轻工业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成都学院更名为成都大学等。

2010年,大连水产学院改名大连海洋大学

当然,学院的水平还真的未必就低于大学。一些特色明显的部属院校,比如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人家就是领域内一流水平的标杆,绝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高校改名背后

先看那些改名较为成功的,如:

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曾经是京城当年著名的八大院校之一,在大炼钢铁年代红极一时,最终随着钢铁行业的萎缩而走向无法替代的衰败。)

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学院合并——〉北京工商大学(“工商”这个词导致很多学生误以为毕业了能去“工商局”工作,报考热情高涨。结果成了每年分数线最高的一般本科学校之一。有一年在某省竟然创下了近630分最低录取线的夸张纪录。北京工商大学的诞生引发了全国各地商学院更名为“工商大学”的热潮,比如:重庆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2006年3月,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海淀走读大学——〉北京城市学院(“走读”在今天已经属于过时的词语,城市学院立马高大上了!)

鹭江职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高职一下子升格为本科,“职业”变成“理工”,“鹭江”变“厦门” ,何止“牛”字能罢了的!)

高校更名,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就是招生。

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鄂招理科生352人,第一志愿填报的仅148人,其中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该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生源逐年走高。该校自2003年起,在鲁、豫等生源大省的录取线大都保持在当地批次线30分以上。最新消息,该校又将再次升级,并入”湖北大学”,丢掉“纺织”实现了综合大学、进入一本招生!

2006年重庆邮电学院、重庆交通学院把最后两个字改成“大学”后,次年招生同样“全线飘红”。

2013年,江苏教育学院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后,学校每年招收的普通本科生也由更名前的800人左右增长到近2000人,每年高考分数线也提高不少,2017年有些专业的平均分数线接近一本。

不仅是中国人,美国人也学会了这一招。据《参考消息》报道,最近几年一些美国高校把自己的名字从“学院(College)”改成“大学(University)”,原因相当纯粹:吸引中国留学生。

除了招生上的好处,还有体量的扩张。学院在资金投入、专业建设、实验设备、师资力量上和综合性大学存在差异,大学高学院一个档次。学院升为综合性大学,平台更大,意味着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学校在其学科、专业设置、师资聘用中,也将拥有更大空间,可以设立硕士点、博士点,获得的资源更多,名誉、声誉、影响力、办学层次可能都会获得提升。

“更名热潮”与大学行政化也密不可分,南京晓庄学院教授袁宗金认为:“学校更名升格后,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也会随之上升,例如处级升副厅级,副厅级转正厅级,这种官僚主义无疑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在学校外,高校更名也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利益。各地级市都希望当地大学级别越高越好,名字越响亮越好,因为高校一旦成为地方品牌,不仅有助于引进、留住人才,更能为主政者的政绩考量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唯学历人盛行的职场上,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简历,第一眼关注的必定是简历封皮上的校名。看到名校学生,顿时倍加慈祥详细加以询问,看到不入流的校名,常常就是直接拒绝。

再则一个不可否认的外在推手就是学生的期许。填报志愿,考大学,选专业时,家长和孩子普遍的名校心理、面子观念,认为好大学必有好名字,对“大学”和“学院”的鲜明的分级意识导致了很多人误以为专科生才读学院。高校为了迎合这种心理,稍微换一个花哨好听、时尚流行的名头也确实可以唬到不少学子。

当然,大学改名也有失败的案例,原华东水利学院,历史悠久,前身可追溯到国内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一朝改名河海大学,出了江苏少有人知。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长安大学,使该校声望一落千丈。还有前身为无锡轻工业学院的江南大学,原名江汉石油学院的长江大学。

何为大学

就“高校改名”本身而言并无是非。只要改名的原因合理,不浮华,不夸大,不谄媚,既符合院校的属性特征,又拥有人文气息般的辨识度,何乐而不改?

1895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日本后,变法之声顿起。当年,天津中西学堂改办为北洋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标志着其为中国高校改名最早的高校。而后来的上海圣约翰书院改名圣约翰大学,而京师大学堂也在那时改名北京大学。但由“学堂”改名“大学”的意义,更多是思想开放的过程,而非为改而改。对于现在的院校更名而言,更多可能是考虑利弊。

在更名潮中,有一些院校还算本分,名字改,硬件也在提升。但其中不少院校却纯粹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好名字,为了让学校看起来更有档次一些,先声夺人,不能在学术教学质量上比过别人,就另辟蹊径,从名字上压人一等。

那些带有强烈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的大学消失不见,那些几代人形成的术业有专攻的美好印象也没了,大家都成了字面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名字高大上了,特色反而没了这倒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事实上,学校内涵与名字没有必然关系,如果没有达到大学的水准,就算改掉名字,也无大学之实。

比如,牛津大学位于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汇合处,建校之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便由此得名——这名字不但陈旧,还非常土气,但丝毫没有影响其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

兰州大学身处大西北,但不妨碍它成为一流大学。石河子大学看起来像某个乡村学堂,但它是“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挤入了“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早稻田大学因为是1882年在东京郊区一片稻田里创办的而得名

其实,对一所高校的评价并不是看它的校名是否显赫、有气派,而是看它能否出大师、出成果、出思想。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就说过:“大学者非谓有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两百多年来从未改过校名,却不影响它作为世界知名大学的地位,仅仅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0多位。

盛名显赫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更不用说了,至今未听说他们想把学院改为大学。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如今已成名校,但始终不把“农工”二字去掉,因为这个校名已经成了响亮的名字。缺少“大学”以及冷门关键词,既非“理工大学”也非“美国大学”或“法兰西大学”,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闻名的优秀大学。这些学校规模都不大,但其辉煌的历史和毕业生的成就,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学子的目光。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几百所“大学”竟然不如人家一所“学院”(麻省理工学院)。

你的大学改过名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校改名: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你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bf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