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最近不太平。
2月13日,一份滴滴出行内部流传出来的财务数据显示,滴滴2018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在司机补贴方面投入共计113亿元。在去年的8月份,滴滴公司曾表示说“6年来我们还没有实现过盈利。”
2月15日,滴滴内部的全员会上,CEO程维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宣布2019年将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因此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但在安全技术、产品和线下司机管理及国际化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继续招聘2500人,预计2019年底员工总人数将和去年底的13000人持平。
为何抽点25%,滴滴依旧无法实现盈利,乘客、司机两头仍然不被讨好?
运营成本巨大。首先是员工工资,截至2018年年底,滴滴员工总量在13000人左右。根据职友集资料显示,滴滴滴滴出行员工的平均月薪是32960元,其中拿30K-50K工资的人占比最多达到69.2%,就取32960/月进行计算,滴滴每个月的工资支出就要4.28亿左右,一年则需要51.42亿。加上其他营销、广告等费用,还有一些新业务的开拓以及对共享单车、外卖等短期看不到回报的延展业务的投资,都在加重滴滴的运营成本。程维在2018年9月的内部信中表示,滴滴出行业务对应GMV(成交金额)的平均Take Rate约为16%,绝大部分返还给了司机和乘客,公司整体对应GMV的毛利率只有1.6%,相比美国网约车市场36%的利润而言,滴滴的盈利能力实在弱势。
疯狂的补贴。2018年全年滴滴在司机补贴方面投入共计113亿元。前期的不断补贴,司机早已形成依赖,只要补贴减少,服务质量势必下滑,乘客的出行体验必然收到影响,补贴已然成为一个安抚司乘情绪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高额的安全监管成本。继一系列恶行安全事件的发生之后,滴滴投入巨额专项资金加强安全客服团队的建设,下决心摒弃客服外包模式,在2018年底前将自建客服中心扩展至8000席。
顺风车下线。顺风车作为滴滴一块必不可少的招牌,对司乘数量的进一步挖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让乘客逐步转化成专车快车用户,另一方面能将将司机逐步转化为专车快车司机。同时滴滴内部对于顺风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成本不高,从其将顺风车事业部归入“其他业务部门”可见。滴滴仅仅作为一个需求对接平台,几乎没有车辆运营成本,赚取5—15%的平台服务费,即使单量少于快车和专车业务,但却是滴滴最早实现盈利的业务。如今顺风车项目下线,盈利能力势必下降。
从滴滴、快的出行大战时就不断地烧钱,马化腾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就谈到当时的惨烈情况,一天烧4000万,谁顶不住谁就败了,最后滴滴、快的双方合并收场,原本想合并后基本就没对手了,可以躺着赚钱了,然而却出现了优步,最后又把优步中国合并,这下又没了对手,准备赚钱,却又突然出现了美团打车,然后又出现了安全事故,下线顺风车业务。
在严格的行政监管与敏感公众的夹缝中生存的滴滴,究竟还能走多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