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随笔带着心事去旅行旅行
新疆旅行访喀什土陶手艺人:借我简单的作坊,还你“泥巴的艺术”

新疆旅行访喀什土陶手艺人:借我简单的作坊,还你“泥巴的艺术”

作者: 黑揍红 | 来源:发表于2020-07-03 14:07 被阅读0次

【引子】

这是新疆旅行路上最令我感慨的一站。

在上一篇游记中我曾写到,在喀什的那些日子里,我曾经探访过一位“孤独的手艺人”,吐尔逊•肉斯坦,他是官方认证的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技艺喀什土陶的“非遗”传承人。

那些纯手工的陶器,就是吐尔逊大叔在自己低矮简单的小作坊里做出来的。

这一次对“非遗”人家的深度拜访,我记录下了喀什土陶的整个捏制过程,在这篇文章中分享给大家,就算是我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对这门宝贵工艺的微小贡献吧。

【预备】

吐尔逊大叔老两口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把我们领进二层的工作间。

工作间的条件简陋,但每一个角落都被利用得十分到位。

大叔的老伴不会讲普通话,只是对我们笑笑,然后,提了一桶水,沿着小木梯子送到了二层。

制作喀什土陶必不可少的几样东西就是土、水、人、火。

稍后我会一样一样拆开了讲。

大叔坐在作坊的下层,开始像和面一样“和土”。

【土】

这是一种叫做“色格子”的红色泥土,遇水就会变成“胶土”,产自喀什周围的高山。

喀什这个城市三面环山,山上最不缺的就是土。

吐尔逊大叔先是把胶土掺上水揉成三个大团,然后放在那里“醒”着,整个过程就像是面点师在揉面一样。但是泥土要“吃”的劲儿可是比面粉大多了,可以看出,大叔在土陶制作工序的第一步,就已经是在“发力”了。

三团土都醒好之后,大叔把大土团分成均匀的几小块,开始初步塑形,渐渐地,土团在他的手中有了接近陶罐的形状。

大叔把小土团一个一个地搬到上层,然后坐到工作台上。

透过头顶的那一束光,面前的土块闪闪发亮。

【人】

工作台上有一个小小的转盘,转盘是手动型的,它的速度靠下面的脚踩控制。

吐尔逊大叔把泥土固定在转盘上,靠着转盘转动的惯性,把泥块“抚”成均匀而圆滚。

在做大块形状的时候,转盘唰唰地转得飞快;在塑造细节的时候,转盘就会慢下来。

看到这里,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为什么看起来如此枯燥的工作,而这位老人可以坚持几十年了。

它很有趣,熟能生巧之后,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控”它。

很多事情不都是这样么,你会发现,学做一门手艺,往往在最初学徒和起步的阶段半途而废的人最多。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能力掌控它呀,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太痛苦了,很多人承受不了这样的痛苦,于是放弃了学习,或者转行去做了别的。

这世上能够成为艺术家、能够将工匠精神传承到极致的人,都不是普通人。

坐在这个椅子上,要把一块泥巴变成一件艺术品,这是怎样一个蜕变的过程。

吐尔逊大叔不太会讲普通话,但是通过肢体语言,我们依然相处得很愉快,兴之所至,大叔还闭上眼,调皮地为我们表演起了“盲”捏土陶。

【水】

还记得大叔的老伴提上来的一桶水么,它可是有着非常大作用的。

制作喀什土陶的这种胶土离不开水,水可以瞬间让干涩的泥块变得湿润,它不仅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还可以“协助”双手塑造出不同的形状,使成品更加结实牢固。

【纹路】

利用工作台上的转盘做出陶器最基础的形状之后,趁着器皿的湿润,大叔开始雕琢这些陶器最初的花纹。

我惊奇地发现,大叔的“雕花”的工具是一把我们吃外卖的时候用的那种塑料小叉子。

这算是将“简单”发扬到极致了。

几千年的过程中,喀什人的审美趣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忠爱土陶的人来说,最喜欢的依然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几何形状纹路。

吐尔逊大叔说,这样的纹路在市场上销售是最好的,代表了人类心目中那份“最初的美好”。

【形状】

在这个炎热而宁静的下午,吐尔逊大叔期初制作的几件陶器是没有开口的纯装饰品。

喀什人对于装饰物,有着无比执着的坚持。

在喀什,即便是生活拮据的普通人家里,也是尽量多地保持着讲究的花纹和绚丽的装扮。

这里的人们对于生活、对于明天的那一份热爱,带着极致的渴求。

在我走神的这一会儿工夫里,大叔已经在雕琢一件可以握在手里把玩的小瓶子。

这个瓶子是开口的,里面可以装酒水。

紧接着,大叔将转盘上剩下的一小块泥土随便捏了几下,就给刚才的小瓶子做了一只小盖子。

没有任何的测量工具和模具,全靠心中的一把“尺”,扣上盖,居然大小刚刚合适。

【标记】

所有的瓶瓶罐罐都做完之后,吐尔逊大叔掏出自己专有的印章盖在几个瓶子上。

他说,如果是客户批量定制的订单,是不可以加盖自己印章的,只有自己“做着玩儿”的罐子才可以盖章。这是属于自己的标志,就像国画师和书法家留在纸张一角的红印泥一样。

整个下午,吐尔逊大叔一共做了三种罐子,还做了一只小碗。

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大叔走到工作间的墙角,把地上的灰尘拂去,然后把自己做好的土陶罐坯子一件一件地码放在这里。

他的身下,就是烧制土陶的那个灶洞。

灶坑里还存放着一些已经烧制好的陶器,烧制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通常需要一个下午。

只是,以我在喀什的行程安排,只能等下次再去学习烧制土陶了。

【后记】

离开的时候,吐尔逊大叔目送我们走出很远,他的身侧,就是喀什土陶的“千年大本营”,高台民居。

据说在最繁盛的时期,这整座“台”上密密麻麻都是烧窑的作坊。

陶器“没落”之后,土陶技艺几近失传,制陶手艺人四散而去。

随着喀什渐渐地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城市,喀什政府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逐渐重视起来,紧接着,有旅游公司将仅存的一些制陶匠人安排回高台民居,同时作为景点,这座充满“迷幻”色彩的千年高台也被开发了出来。

关于高台民居,我会在下一篇游记中分享。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疆旅行访喀什土陶手艺人:借我简单的作坊,还你“泥巴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ds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