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存在”的思考

关于“存在”的思考

作者: 雨田君啊雨田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5-23 15:35 被阅读46次

    也许,从我意识到存在的那一刻起,我就没办法停止对它的思考了。也许,用“意识到”一词是不对的。因为人只能意识到某样东西的存在,或者不存在,但对存在一词却不能用“意识到”这个词。存在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如果说,意识到了存在,那么更大的可能是意识到了“存在者”。

    “我是谁”

    “从哪来”

    “到哪去”

    这样的问题其实就已经预设了有一个存在者这样的事实了。所以,更恰当的说法也许是,当我开始存在的时候,我就无法停止对存在的思考。

    那么,人应该是从哪一刻开始存在的?我想应当是从开始感到孤独的那一刻开始。

    孤独并非是一种与他人失去联系的状态,换种方式来说,不是一种缺失的状态。

    孤独是一种意识到自身与世界并无联系的状态,也就是所谓虚无。

    缺失意味着联系或羁绊的缺少。这也许是可以寻求替代或重新建立的。它意味着存在者与世界,存在者与存在者之间是有可能建立实在且有意义价值的联系的,而虚无不是。

    虚无预设了一个孤独的存在者,他与周遭的一切看似联系实则脱离,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

    “人与他的生活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的分离,这构成了荒谬感。无须多加解释,人们就可以理解到:在所有健在而又经历/希望自杀的人身上,都存在着这种荒谬感与对虚无的渴望直接联系起来的关系”

    人感觉到他只是置身于这个世界当中,或者再用书上的话来说,人是“被抛的”。像是一个大富翁棋盘上,人作为一颗棋子被放置于其上。更为可怕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棋盘上,他是其中唯一一颗存在的棋子,其它都只是背景。他掷出去一颗骰子,开始了他存在的步伐。也许人能通过爱找到另外一个存在者,消减他的孤独,减轻他的恐惧,但同时又加剧他的孤独与恐惧。这不是我想展开的,我想说的只是这种恐惧感,即海德格尔提出的三种基本状态

    “烦”“畏”“死”中的畏。

    这种恐惧感(畏)并不针对任何的对象,之所恐惧的,之所畏的,只是存在本身。

    存在,若非找到个体存在的意义,那确是一种令人恐惧的虚无,以至于让人不禁怀念那些还没开始“存在”的美好旧时光。一旦开始了存在,不禁也会开始怀疑这存在是否值得我们为之忍受苦难,烦闷与病痛等等。人不禁就要走向“死”的状态。

    沃尔夫投入湖里的画面于我而言确实是亲切且简单的。脑海里所浮现的只是一颗被投入湖中的小石子,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模糊了倒映在其上的湖光山色。像是写在水中的字。又想起了德里达的“signs under eraser”。似乎沃尔夫也仅仅成为了写在水中的一个符号。(Under eraser)自启蒙以来,种种“总体化”的话语,(如马克思的将所有关系追溯到生产关系,弗洛伊德的将所有现象追溯至一种被定义为“缺失”(lack)的欲望中去<欲望是否即为缺失?>)也许使得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被“平均化”了。

    就打几个关键字吧~以后再补齐。

    “烦-患得患失”

    “反理性”

    “欲望的自主流动”

    “尼采生命哲学”

    “爱的存在”

    “诗意的创造”

    “呈现出来的存在”

    “产生即消逝,但却令人心满意足的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存在”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fgxxtx.html